
BFR助長者傷患加快操肌
近年健身運動愈加普及,但高強度運動並非人人皆可進行。血流限制訓練法(BFR)可以幫助年長者、傷患及術後病人快速達到肌肉增強的效果。物理治療師鍾惠文博士指出:「BFR為許多無法進行傳統訓練的人群提供了新的希望。透過這項技術,能夠幫助他們增強肌肉至肉眼可見的效果,並加速康復過程。」

鍾惠文指,BFR能夠以低重量訓練有效地鍛煉肌肉。
BFR技術的起源
BFR技術源於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當時醫生佐藤義昭發現,長時間以傳統坐姿坐在榻榻米上會導致小腿肌肉腫脹和不適。因此,他提出在減少血流量的情況下進行運動能提升增肌效果的假設。經過深入的科學研究,這一理念逐漸被廣泛應用於運動訓練和康復治療中。
增肌效果如高強度訓練
鍾惠文解釋:「血流限制訓練法是一種透過減低四肢血液流通的方式來鍛煉肌肉,以低重量的訓練實現高強度訓練的效果。」在訓練過程中,只需使用輕重量器材,即可有效刺激肌肉的增長,特別適合那些無法承受重訓的人群。BFR對肌少症患者尤為有效,同時在不增加關節負擔的情況下促進肌肉恢復,對骨折患者尤其重要。此外,BFR還能提高代謝反應,增加生長激素分泌,從而促進肌肉修復與生長。研究顯示,BFR能有效減輕因前十字韌帶撕裂、骨關節炎等肌肉骨骼問題引起的疼痛。

運動者的肢體近端會被特製束帶包裹,並充氣至特定壓力。
操作與訓練過程
具體操作上,傳統BFR訓練一般使用特殊的束帶,將其綑綁在肢體上,從而減低肢體遠端的血液循環。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人員現在會利用特殊儀器,更準確地控制限制肢體的血液流通(減少約30%至40%或更多),然後進行約10分鐘的低強度訓練。鍾惠文補充:「這樣的訓練頻率一般為每周2至3次,幾周後肌肉便能顯著增強。」
最適合7類人
BFR特別適合以下7類人:受傷患者、術後病人、初次訓練者、肌少症患者、長者、運動員,甚至航天人員。由於這些人士因不同原因無法進行高強度訓練,但又需要提升肌肉力量,進行康復訓練。鍾惠文強調:「BFR能幫助這些人群在短時間內增強肌肉,改善日常功能或促進康復。」他還分享了一個案例:「曾有一位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年長患者,手術後出現嚴重的肌肉萎縮。透過BFR訓練,成功幫助他在短時間內恢復肌肉力量,並隨後繼續進行更高強度的肌力訓練。」他表示,這項技術不僅限於術後康復,還能幫助其他關節疼痛和術後患者提升肌肉功能。
BFR VS EMS
相比於同樣用於增強肌肉康復的電脈衝(EMS),兩者各有優勢。BFR能影響更多的肌肉群,短時間內見效,且患者不需要非常強壯,適用於肌力較弱的患者,一般治療時間為2至6周。相對而言,EMS主要針對特定肌肉群,訓練範圍較小,且需要較高的訓練強度,治療時間通常為4至6周。
血壓高心血管疾病要小心
然而,BFR訓練並非適合所有人。鍾惠文提醒:「對於有血管疾病、靜脈曲張、血壓控制不佳或孕婦,這項訓練存在一定風險,因此必須謹慎使用。」他建議患者應在專業人士如物理治療師或醫生的指導下進行BFR訓練,以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