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依琪及駱兆麟(左起)均認為,醫護人員透過觀察患者與家屬的溝通,有助之後的護理工作。
智障人士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需要入院治療。明愛醫院骨科及創傷科每年約有10名智障人士因骨折等原因入院,但因大多智障人士的認知能力較常人差,不能與醫護人員溝通,從而影響醫護人員工作。該院因應情況,給予家屬彈性探病時間,有家屬的協助除可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外,亦有助了解病人,從而有助智障病人護理及康復情況。
明愛醫院骨科及創傷科資深護師駱兆麟表示,一般智障病人在剛進院時,都會有抗拒的情況,如不吃飯、不吃藥等。醫護人員在不能與智障病人溝通下,非常依賴與其家人或院社溝通,所以普遍都會鼓勵其家屬及院社多探望他們。他指,大多家屬都願意多探望病人,家屬的照顧除可減輕他們的工作外,同時醫護人員亦可透過觀察家屬與病人的溝通方式,助他們進行護理工作。他提到,曾有一名患上血壓瘡、嚴重弱智人士入院,因經常不吃飯及吃藥,所以請家屬於吃飯時間到院協助。透過觀察家屬與病人相處,發現該名病人喜歡「鹹蛋超人」。他知道該病人的習慣後,有助之後的護理工作。
該院骨科及創傷科病房經理陳依琪表示,照顧智障病人與普通病人完全不一樣,因智障病人認知能力較常人差,入院初期需要一位較熟悉的人,如家屬及照顧他們的院舍人員。她亦指,因沒有特定方法照顧智障病人,許多時需靠以往照顧相似病人的經驗,逐步嘗試。惟如有家屬協助,醫療人員可透過與家屬一同照顧病人,從中學習照顧該名病人的技巧,從而亦有助與病人建立互信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