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12-01 14:09:00

生蛇 | 免疫力低下生蛇突襲 擊破迷思免延醫致無可逆轉損害

資料由客戶提供

分享:
生蛇 | 免疫力低下生蛇突襲 擊破迷思免延醫致無可逆轉損害 Primary tabs View Edit(active tab) Revisions

坊間一直流傳「生蛇繞一圈會死」的迷思,令不少人聽到「生蛇」二字便聞風喪膽。皮膚及性病科醫生陳湧指出,事實上生蛇在正常情況下只會在身體其中一邊出現,甚少會圍繞身體一圈,死亡率亦非常低。但當然,生蛇的嚴重性還是不容小覷,若缺乏及時治療,嚴重可對視力和聽覺造成永久傷害。

任何人也有機會生蛇?

在學術上,曾感染水痘人士才會生蛇。但陳醫生提醒,有患者因注射過水痘疫苗,感染水痘後病徵不明顯,便誤以為從未感染,而產生「從未感染水痘也會生蛇」的誤解。水痘痊癒後,病毒一直潛伏在神經主幹和脊椎,待人體抵抗力低弱之際,便如蛇一般,沿著神經線再度「出擊」,誘發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即俗稱「生蛇」。 

然而壓力大、休息不足、年長、一些糖尿病或正服用免疫系統抑制劑、類固醇、抗排斥藥物等也是高危因素,較容易被生蛇有機可乘。根據美國數據,約每三人便有一人在一生中有機會生蛇。雖然任何歲數人士也有機會生蛇,但暫時年長人士所佔比例較大。50歲以上及60歲以上人士的生蛇機率,相比年輕人(18歲以下)分別高出約8和10倍。

60歲以上人士的生蛇機率較年輕人足足高出10倍。

60歲以上人士的生蛇機率較年輕人足足高出10倍。

謠言指,生蛇繞一圈會死,是否真實?

生蛇通常出現在臉部、身體、腳部,一般沿著脊椎神經,向左或右延伸。絕大部分正常抵抗力人士只會出現一邊或一條「蛇」,惟抵抗力過分虛弱,如愛滋病患者、服用多種免疫系統抑制劑如抗排斥藥人士,才有機會左右同時生蛇。

陳醫生強調,「雖然『生蛇繞一圈會死』為無稽之談,但其嚴重性絕對可大可少」。生蛇發作前會出現神經痛、灼熱、痕癢、電擊痛,伴隨群聚狀紅疹和水泡,患者會受神經痛持續困擾,甚至以年計的痛楚。更嚴重的是,一旦「蛇」上眼或耳朵,留有疤痕,或有機會對視力及聽力造成無可逆轉的傷害。

當懷疑生蛇,患者該如何處理?

當有任何懷疑或已出現以上症狀,患者必須立即求醫,最理想是把握治療黃金72小時,透過藥物降低病情的嚴重性和減少併發症風險,大大減少留有疤痕和出現嚴重神經痛的機率。

一旦懷疑生蛇,必須立即求醫,把握治療黃金72小時。

一旦懷疑生蛇,必須立即求醫,把握治療黃金72小時。

臨床上,除了Acyclovir抗病毒藥(抑制病毒自我複製)此傳統治療處方藥物,亦有新一代抗病毒藥物Famciclovir(泛昔洛韋)及Valacyclovir(伐昔洛韋)。研究指Famciclovir及Valacyclovir相比Acyclovir較長效和更有效止痛,皮膚復原速度更快。療程一般約7至10天,愈早開始服用,對控制病情及神經痛方面就愈見效。

另外在處理水泡上也需格外留神,因水泡病毒含量高,患者切勿自行弄穿。若身邊有從未感染過水痘人士,患者更必須保護好水泡,杜絕他們接觸到水泡液體的機會,防止令他們「中招」,誘發水痘。

如何紓緩後遺神經痛?

有數據指約12.5%的患者會出現後遺神經痛症,為「生蛇」最常見的併發症。痛楚程度因人而異,或會感受到痕癢、刺痛、電擊或火燒般痛楚。醫生一般會處方抗病毒藥物和其他類型的止痛藥物,同時妥善護理傷口。若普通止痛藥效用不理想,患者可考慮注射肉毒桿菌進一步減少神經痛。

日常如何預防生蛇或復發?

生蛇復發其實非常普遍,尤其出現在抵抗力低和年長人士身上。而日常想預防生蛇或減低復發機率,首先若知道身邊有生蛇患者,自己又從未生水痘,當然少接觸為妙。另外,也可選擇注射帶狀疱疹疫苗(蛇針),有效降低病發率達9成以上。

皮膚及性病科陳湧醫生

皮膚及性病科陳湧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