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俗稱「生蛇」)除了引起皮膚出疹和神經痛,近年研究更發現,它或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心臟科專科醫生解釋,引發水痘和帶狀疱疹的病毒可導致炎症以及血管慢性變化,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風險。醫生提醒,年紀愈輕開始出現生蛇,長遠的心血管病變風險亦會較高,建議市民接種預防帶狀皰疹疫苗,有助減低患病及後遺症風險。
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心臟科專科陳麒尹醫生指出,年幼時一旦感染的水痘病毒,即使痊癒後,病毒仍會潛伏在神經系統內。當免疫力下降時,潛伏的水痘病毒可能大量複製並攻擊神經線,導致受影響神經線附近的皮膚長出紅疹,就如一條蛇附在身體上。
除了病毒本身,壓力亦會影響免疫力,增加生蛇風險。陳醫生指出,壓力會影響人體內的荷爾蒙水平或蛋白質的平衡及數量,從而令免疫力下降,感染病毒的風險便會相應提升,包括生蛇風險。「心理上的壓力亦可以令體內病毒再度活躍,包括帶狀疱疹病毒,增加患者『生蛇』及再度『生蛇』的機會。」另外,研究發現曾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士,生蛇風險亦較高。他提醒生蛇並非只有一次,50歲或以上及免疫力低人士皆是復發高危一族。
延誤治療 長遠影響健康
陳麒尹醫生表示,患者可能會在病發前幾天出現徵兆,例如在即將病發的皮膚位置出現疼痛、搔癢或刺痛。及至發病後一至三日內,發病位置會持 續感到火燒、電擊或針刺般的尖銳痛感,而常見的病發位置多為背部及腰側。可惜的是,生蛇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口服抗病毒藥,需於發病後72小時內服用。如不及早治療,有機會出現後遺神經痛、腦炎、面癱、中風和細菌感染等。
近年更有研究發現,患有帶狀皰疹的人士,往後患上嚴重心血管問題的長期風險更高。「一項於2022年發表的大型分析,對超過20萬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長達16年的追蹤。結果顯示,與未患帶狀皰疹的參與者相比,患有帶狀皰疹的人患中風或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更高,而中風風險升高可持續12年或更長。」
陳麒尹醫生解釋,這是由於引起帶狀疱疹的病毒會導致血管炎症及慢性變化,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風險。陳醫生強調,生蛇並非即時令患者出現心臟病發、心肌梗塞或者中風,但長遠會將整體的風險系數提高,所以絕對不能忽視。
疫苗助減低患病機會
對付生蛇,必須主動出擊。陳麒尹醫生建議50歲以上及18歲或以上高風險人士接種預防帶狀皰疹疫苗,「即使曾經生蛇或接種舊疫苗,亦應接種新一代重組疫苗。新疫苗保護期長達至少11年,整體保護率接近87.7%。」 陳醫生指,預防帶狀皰疹疫苗可以有效減低生蛇的機會,即使不幸生蛇,也可以減低發病的嚴重程度及減少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以及減輕後遺神經痛帶來的痛楚,呼籲市民應及早接種疫苗,減低患病及後遺症風險。
陳醫生亦提醒,不同人接受治療的成效各有不同、副作用與風險亦有不同,患者應與主診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