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免疫治療在不同範疇的晚期癌症治療上都有不俗的效果,治療肝癌方面華人尤其受惠,能夠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近倍至24個月,而且副作用相對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少,有助維持生活質素。
肝癌其中一個主要成因是由肝硬化演變而成,亦可以直接由病毒導致。在香港最普遍的相關病毒便是乙型肝炎病毒。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註冊中醫師蘇子謙指,「香港有10%人是乙肝帶病毒者或者曾感染乙肝人士,他們一生中有二至三成機率會患上肝癌。部分乙肝患者以為肝功能正常便毋須監察情況,其實適當用藥控制乙肝,也有助預防肝癌。」
早期可切除根治
早期肝癌一般沒有徵狀,其後或出現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噁心等,部分人或出現黃疸徵狀。蘇子謙表示最理想的肝癌根治方法是手術切除,但只限於癌症早期及肝功能良好的患者,「其他方法還包括消融治療、高強度聚焦超聲波(HIFU)、肝動脈化學栓塞術等。但如果腫瘤已擴散,即晚期患者,或者肝臟中有很多腫瘤,即使未擴散,也需要採用藥物治療。」
晚期治療新突破
過去10年一線晚期肝癌藥物治療主要使用口服標靶藥(TKI),最近一線免疫治療成為新突破。第三期臨床研究IMbrave150顯示,免疫治療藥「阿替利組單抗」聯合抗血管增生藥,用於轉移性、不可切除肝細胞癌而又未接受過系統性治療的患者,對比第一代肝癌標靶藥,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由13.4月提升至19.2月,華人患者更達24個月,延長逾10個月。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也由4.3個月增至6.9個月。
維持生活質素
蘇子謙認為,免疫治療組合可以減慢肝癌惡化,延遲食慾不振、疼痛和黃疸等相關病徵出現,也較少出現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的副作用,如手、足皮膚脫皮、出疹、發炎等,有助維持生活質素。「免疫治療的副作用有高血壓、疲倦、蛋白尿、出血等,但大部分可用藥物控制。惟要留意,若是由免疫系統引致肝炎,繼而肝硬化再演變成肝癌的患者,以及有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而又控制欠佳並正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的患者,就未必適合免疫治療,或會刺激免疫系統使之加活躍。」
因副作用停藥
肝癌患者小儀本身是乙肝帶菌者,在沒有徵狀下,於2018年定期檢查中確診肝癌三期,即時以手術切除,但年底發現癌細胞轉移至盆骨,須接受電療。到2019年年中肝癌復發,再次接受切除手術,至2020年中開始使用第一代口服標靶藥,但手指腳趾嚴重脫皮,十分疼痛,連鞋都不能穿,還有聲沙、白血球低、沒胃口、疲倦、高血壓等副作用,曾停藥兩星期。用藥至今年2月因出現抗藥性,加上疫情反覆而停藥至今,現只接受紓緩治療維持生活質素,幸病情未有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