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來治病的藥物,很多時也同時會帶來一些不良反應,例如有些消炎止痛藥會引起腸胃不適,有些化療藥則會導致脫髮。如何能減少藥物副作用?除了適當使用及調校劑量外,最新研究指若能在處方藥物前先進行基因分析,可以減少多達三成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從而節省由這些問題產生的醫療成本。
7,000人大型研究
由歐洲多個醫療機構組成的團隊,在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間,找來7,000名帶有與藥物代謝、運送及副作用等相關12個基因的人士,然後醫生根據資料處方藥物。在用藥12星期後,研究團隊再跟進病人是否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例如腹瀉、疼痛或味覺減退。
結果顯示,利用基因資料再處方適當劑量藥物,平均可以減少多達三成的不良反應,尤其是針對藥物代謝基因特性處方藥物,便最能預防藥物引起的不適。有關研究已刊載在《Lancet》。

利用基因資料再處方適當劑量藥物,平均可以減少多達三成的不良反應。
一次分析終身使用
專家指出,由於每個人都擁有一套獨特的基因密碼,因此即使是成分一樣的藥物,在不同人士身上也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和反應,所需劑量亦可能有所不同,故此按照基因特性處方就可以較容易調校最佳劑量,而每個人只需做一次相關基因分析便可以終身使用,又可以節省大量相關醫療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