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8-12-19 06:00:00

經常肚痛肚屙 小心克隆氏症

分享:

突然肚痛或肚屙,一般會認為是進食了不潔食物,但如果經常發生,小心有可能是患上克隆氏症!克隆氏症屬慢性疾病,患者會出現貧血、體重下降、大便爛或帶血、持續低燒、肚痛等病徵。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吳昊表示:「克隆氏症患者的肚痛為持續性,時好時壞。若出現持續性肚痛或其他克隆氏症病徵,應及早求醫及作詳細檢查。」
 

成因不明
近年克隆氏症的發病率持續上升,香港每100萬人口當中,便約有26名患者。20至40歲的人士為高危一族,男性較女性多。吳昊指出,「克隆氏症為免疫系統失調疾病,成因至今不明,但醫學界相信可能與過分衛生、環境污染、抗生素、過量吃肉或吸煙等因素有關。」此病影響的身體部位不單是腸道,還可導致皮膚潰爛、關節問題及虹膜炎等。

要診斷克隆氏症,有病徵的患者需照大腸鏡以查看腸道有否潰瘍、穿腸或收窄等,並透過驗血及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檢查發炎情況。吳昊續指,「若屬活躍性感染,患者需先用藥物消炎,甚至以手術切除正發炎的腸道,再配以藥物治療,預防出現併發症及影響其他腸道位置。」

adblk6


新生物製劑減感染風險
現時克隆氏症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包括傳統藥物(如類固醇和抗排斥藥)以及生物製劑。「腫瘤壞死因子(TNF)抑制劑」,如因福利美是最常用在克隆氏症的生物製劑,較傳統藥物更能控制病情。可是TNF抑制劑會抑制免疫系統,因此或增加感染肺結核和其他惡性疾病的風險,長時間接受治療也有可能出現抗藥性。

「抗黏附治療」和「白細胞介素12, 23抑制劑」是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惟抗黏附治療對克隆氏症的療效較弱。反之,白細胞介素12, 23抑制劑,例如烏司奴單抗,能針對特定發炎因子進行抑制,減低患者受感染的風險。此外,持效治療階段只需約每三個月進行一次皮下注射,相對較方便及減低治療負擔。


重過正常生活
曾有一名男患者個案,於17歲時確診克隆氏症,大腸和小腸的病況嚴重,出現肚痛、大便帶血和肛漏等病徵,嚴重影響他的日常和社交生活。接受了類固醇和TNF抑制劑等藥物治療達3年,但病情反覆,並在後期出現抗藥性。於是,患者進行手術,切除整條大腸和部分小腸,但病情並沒好轉。後來,他接受白細胞介素12,23抑制劑治療,藥物於6星期後起效,發炎指數重回正常水平,小腸沒有再發炎,病情得到緩解,沒有再受任何症狀困擾,能夠重過正常生活。
 

adblk7
過量吃肉、過分衛生、環境污染、抗生素或吸煙等都有可能引致克隆氏症。

過量吃肉、過分衛生、環境污染、抗生素或吸煙等都有可能引致克隆氏症。

吳昊表示,克隆氏症除影響腸道,還可導致皮膚潰爛、關節問題及虹膜炎等。

吳昊表示,克隆氏症除影響腸道,還可導致皮膚潰爛、關節問題及虹膜炎等。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