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1-10-08 07:30:00

【健康解碼】洗腸劑進化 減大腸鏡檢查前不適

分享:

現時政府為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大便隱血人士,可獲政府資助,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而有症狀及高風險人士,宜直接透過大腸鏡檢查,及早辨別瘜肉及排除癌變威脅。然而,不少人對檢查前飲用瀉劑感到抗拒,近年推出的新型洗腸劑則擺脫「難飲」形象,減輕大量灌藥帶來的不適,同時有助患者排清宿便,增加檢查的準確性。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余霆鋒醫生指出,大腸癌主要由瘜肉病變所致,假設瘜肉或腫瘤未有流血,隱血測試就未必能發揮如期效果,故此大腸鏡檢查有其必要性。至於幾歲開始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他說:「瘜肉一般以良性居多,但有些會逐漸演變為癌症,過程可歷時數年至約10年,一般建議年屆50歲開始大腸癌篩查,而高風險群組或有需要更早開始篩查。」今年,美國胃腸病學院更建議45歲開始可考慮大腸癌篩查。

adblk6

有病徵及家族病史 應盡早檢查

究竟如何分辨是否高風險呢?余醫生稱,若然持續出現可疑症狀,例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及黏液,或出現缺鐵性貧血等等,均要及早接受診斷;此外,直系親屬曾患有大腸癌,亦屬於較高風險人士,需要提早開始篩查。至於應該隔多久再重覆大腸鏡檢查,他指這視乎所發現瘜肉的數量、大小及種類,例如於首次大腸鏡檢查發現較多(5-10粒)腺瘤或大於1cm的瘜肉,會建議3年內要重覆大腸鏡檢查。

然而,大腸鏡檢查具有入侵性,不禁令人擔心其潛在風險。余醫生引述數據指,篩查性大腸鏡檢查的穿腸風險一般少於千分之一,過程安全,如患者年紀較大或有慢性疾病,主診醫生會安排檢查在醫院進行,方便術後觀察;一般而言,現時這類檢查可在日間醫療中心進行,之前一晚在家中放瀉,翌日早上進行檢查,下午出院,相對以往需要住院,整個檢查程序安全方便。

新型洗腸劑 刺激腸蠕動助排便

要減低大腸鏡檢查時的風險,同樣有賴患者的配合,其中事前飲用指定份量洗腸劑就是其一。余醫生稱,洗腸劑目的是把宿便排清,以助檢查時可準確地觀察腸壁,可是礙於傳統洗腸劑味道並非人人喜歡,並且需要飲用兩公升或以上,令不少患者卻步。他提醒患者,假如未能排清大便,不僅診斷準確性大減,更有機會併發健康風險:「大腸鏡畫面有機會被大便阻礙,無法看清前方,轉彎時就有困難,甚至可能戳穿腸道;由於腸壁沾有大便,故此或會看不清楚而錯過瘜肉,無法排除潛在病變。」故此,余醫生提醒患者勿「自欺欺人」,未有飲用足夠份量洗腸劑而接受大腸鏡檢查,最終或得不償失。

adblk7

針對洗腸劑這種「負面形象」,近年新型洗腸劑擺脫難聞味道,果汁口味更能迎合患者需要,飲用方式也有不同。余醫生介紹說,這類洗腸劑是透過刺激腸道蠕動令大便排出,與舊式洗腸劑的原理不同,患者只需要飲用150毫升洗腸劑,再飲用2公升其他無渣飲料便可,例如清茶及電解質飲品,整個過程做兩次,便能達到洗腸效果。」此外,患者宜於檢查前三天採用低渣飲食,避免進食例如各類蔬果及高纖食物,並於檢查前一天改食清流質食物例如低油清湯,正服用薄血藥或鐵質補充劑人士亦要暫時停藥。

adblk8

余醫生建議,一旦發現疑似症狀就應盡早診斷,在瘜肉病變前將威脅清除。他又提醒患者,大腸癌的檢查方法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案。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余霆鋒醫生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余霆鋒醫生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