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0歲阿公,因肚子不舒服求醫,醫生建議到大醫院做大腸鏡檢查,但疫情期間不願意到院檢查,直到1年後出現吃不下、下肢水腫才檢查出大腸有顆4至5公分的腫瘤,且癌細胞已肝轉移,確診為大腸癌第四期。
大腸直腸癌台灣發生率第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基隆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生游彥麟指出,大腸癌為台灣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2020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約40至41人,而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約12至13人,五年存活率不分期別約56%至57%。
「若有腸胃不適症狀,切勿掉以輕心,及早求助專科醫生」。游彥麟醫生診間觀察發現,大多數「有症狀」的大腸癌病患確診時已多是三期以上,而第四期佔整體大腸癌的20%,大幅增加治療困難度。其實「腸道如同水管,一旦腫瘤阻塞或腸道出血,就容易吃不下、排便不順,甚至深暗色血便」,長期下來也會營養不良、慢性貧血、甚至影響免疫功能,建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大腸癌分期治療 微創手術為主流
游彥麟醫生表示,台灣原位大腸癌五年存活率將近100%,第一期約95%、第二期80%、第三期還有65%,到了第四期只剩20%;近八成大腸癌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除了切除腸道、腫瘤同時進行周邊淋巴廓清手術。第四期大腸直腸癌因合併遠端轉移,常見部位為肝、肺、腹膜,治療較為棘手,需要多科團隊整合治療,包括了血液腫瘤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影像診斷科等;若是無法手術者優先採取全身性治療(化療、標靶及免疫治療),如果腹膜內轉移則可評估進行腹腔內腫瘤減積手術及術中溫熱療法,可大大提高活存率。
大腸癌手術可分為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游彥麟醫生說明,該院約八至九成大腸癌病患使用微創手術,如腹腔鏡或達文西輔助系統。以微創腹腔鏡手術為例,只需在腹部打4個小洞,其中最大僅3至5公分,優點是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但須搭配其他自費醫材:如3D腹腔鏡影視系統、生物組織凝集儀、無線超聲波刀的使用。可讓手術的視野更加清晰、大幅減少術中的出血狀況、進而達成更佳的手術安全品質。若是第四期患者有其他器官轉移或是腹膜內多處轉移,則建議合併其他外科進行多階段手術治療或是腹腔減積手術合併溫熱療法。「大腸癌有較高機率發生轉移或復發,病患需配合醫生定期追蹤」。
大腸癌原因多 家族史者應做大腸鏡檢查
游彥麟醫生提到,罹患大腸癌的原因眾多,例如:老化、發炎性腸道疾病及大腸癌家族病史等,或是遺傳疾病,如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另外,不運動、少蔬果、高脂肪飲食、愛吃加工肉或組合肉、煙酒惡習等不良生活型態,以及罹患肥胖、糖尿病,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有大腸癌家族史,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游彥麟醫生指出,一等親有大腸癌家族史、二等親有2人以上罹患大腸癌,罹患大腸癌機率會增加1倍以上,建議有家族史者應於40歲後就開始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可找出早期大腸癌。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