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4-08-30 04:29:49
日報

胃癌元凶 幽門螺旋菌

分享:
胃癌元凶 幽門螺旋菌

胃癌元凶 幽門螺旋菌

現代都市生活中,胃痛、胃脹、食慾不振等症狀並不罕見。然而,若這些症狀持續數月卻無法改善,就有可能是感染了幽門螺旋菌。這不僅會大幅提高腸胃潰瘍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胃癌。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林旭輝表示,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情況非常普遍,根據中大醫學院2017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有44億人感染幽門螺旋菌,而亞洲地區(包括香港)有逾半人口感染。

幽門螺旋菌

中大醫學院研究指亞洲地區逾半人口感染了幽門螺旋菌。

經糞便及唾液傳播

林旭輝解釋,幽門螺旋菌主要經糞便及唾液傳染,如接觸到帶菌者的糞便或嘔吐物便會增加感染風險。此外,與親友用膳時共用餐具,也可能因為接觸到彼此的唾液而增加感染的機率。

一般病毒性感染或急性腸胃炎也會導致胃痛和嘔吐等症狀,但通常只持續數天。相比之下,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情況較為複雜。大多數患者在初期不會察覺到任何不適,然而,幽門螺旋菌能夠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中長期潛伏,有時數年後才逐步演變成胃炎或胃潰瘍,患者始感到胃痛、胃脹、食慾不振甚至噁心和嘔吐。若情況持續,患者體重可能會下降,胃部長期發炎亦可能會造成胃黏膜或十二指腸黏膜受損,甚至穿孔出血,患者便有可出現嘔血、便血或黑色芝麻糊般的大便,亦可能因此導致貧血,引起疲勞和頭暈等症狀。

四類高危人士留意

研究顯示,八成胃癌與幽門螺旋菌有關。另有研究指出,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患者患上胃癌風險比一般人更高。林旭輝指,殺滅幽門螺旋桿菌,能更有效減低患上胃癌的風險。

林旭輝建議四類人士應及早檢查:第一,持續一個月或以上有胃痛、胃脹、食慾不振、噁心的徵狀;第二,有胃癌家族史;第三,貧血人士,因為當中一些人患缺鐵性貧血,可能是腸胃出血導致;第四,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人士,若同時感染了幽門螺旋菌,罹患胃癌的風險也會大大提高。

adblk6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林旭輝

林旭輝建議大家多注意個人衛生,能有效預防感染幽門螺旋菌,從而減低罹患胃癌的風險。

三聯療法

如想了解自己有沒有感染幽門螺旋菌,可選擇非入侵性及入侵性的檢查方法,而前者較為普及。非入侵性的檢查方法包括幽門螺旋菌吹氣測試和糞便抗原測試;入侵性的檢查方法包括胃鏡活檢的組織病理檢查及組織快速尿素酶試驗。

「治療幽門螺旋菌不是難事,普遍會用到三聯療法。」林旭輝指這種療法,顧名思義,會採用三種藥物,包括一種抗胃酸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再配合兩種抗生素。患者須要完成2星期的療程,並在8星期後再接受吹氣測試,確認體內幽門螺旋菌是否還有殘留,此治療方法可令大部分患者康復。

如幽門螺旋菌出現抗藥性,則可考慮二線治療:次水楊酸鉍,配合質子泵抑制劑及抗生素,也能有效根治幽門螺旋菌。若小部分患者仍未能康復,醫生須為患者抽取組織種菌,檢視其抗藥性,再根據結果調校藥物,達致徹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