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骨骼新陳代謝的疾病,患者的骨質密度減少,令骨骼變得脆弱,容易骨折。可是此症由於沒有明顯病徵,不少長者因為跌倒、拿重物或打噴嚏而骨折時,方知道自己患有骨質疏鬆。香港疼痛學會主席兼麻醉科醫生李靜芬認為,高危人士應定期檢查骨質密度,防患於未然。
李靜芬指,一般人年近40歲,骨質流失開始變得明顯;更年期女性因體內雌激素下降,加劇骨質流失。因此,長者、女性、體重過輕、有家族病史、缺乏運動、長期鈣質攝取不足、吸煙、酗酒、喝太多咖啡因飲品、長期服食類固醇等,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群組。而現時香港有10萬位男士及30萬位女士患有此症。
骨折或須長期臥床
香港疼痛學會在一社區檢測活動中,為200名51歲以上人士檢測骨質密度,發現有一半人骨質密度偏低,24%人士屬骨質疏鬆,最嚴重者骨質的T值接近-4,而他們都是行動自如,不知道自己有問題。李靜芬表示,「他們可能輕輕一撞或者跌倒已經會骨折,但由於沒有足夠骨質,骨折處未必可以用螺絲固定,令患者長期疼痛之外,或需要長期臥床,由別人照顧,而且康復需時。更有研究指骨質疏鬆人士如出現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為男性27%、女性15%,可危及生命。」
子女風險增加
李靜芬同時提醒,如果家中女長者曾出現髖骨骨折,下一代,特別是女性,出現骨折的風險會大增,「研究對象為34,928名年齡由21歲至106歲的人士,當母親有髖骨骨折,兒子及女兒同樣有髖骨骨折的風險較一般人分別高56%及61%,而且女兒遇上脆性骨折或任何骨折的風險,亦比一般人高33%和29%。因此如發現母親患有骨質疏鬆,女兒應及早作出預防,如多曬太陽、做適量負重運動、加強鈣質吸收、減少喝咖啡因飲品等。」
自我評估
不少網站設有「骨質疏鬆一分鐘自我評估測試」,可快速找出自己有否相關風險,如有的話,應及早檢測骨質密度。李靜芬補充,坊間不少婦科檢查都包括或者可附加骨質密度檢查,如果40歲或以上、有風險因素的話很值得做這個檢查。如確診骨質疏鬆,較嚴重患者或需藥物治療,如雙磷酸鹽、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甲狀旁腺激素或仿保骨素針,以加強骨質,預防骨折。
胸椎骨折
現年88歲的葉婆婆,性格外向,平日會返教會、到老人中心唱粵曲,甚至外遊。數月前因為胸口及背痛入院,起初以為是心臟問題,及後檢測骨質密度,才發現脊椎密度大部分T值低於-2.8,屬嚴重骨質疏鬆,而且胸椎有骨折。確診後,醫生處方仿保骨素針、鈣片及維他命D補充劑,幸而骨折對生活沒大影響。此外,女兒劉小姐骨質密度也處於骨質疏鬆邊緣,現也會多曬太陽及做運動,減少骨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