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西化及生活習慣不良等因素,腰圍超標是常見的健康問題,依據2017至2020年台灣營養健康調查指出,19歲以上民眾超過五成有腰圍過大的情形;再者,即使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屬於正常,仍有近兩成腰圍過大,顯示民眾比較會注意體重控制,但容易輕忽腰圍管理。
小心腰圍增加 疾病就跟著來
研究也指出,隨著腰圍的增加,血壓、血糖及壞的膽固醇等也會顯著增加,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升高。體重必須透過體重計而得知,但腰圍容易從外觀、購買或穿著衣服時得知,並經由量尺測量腰圍真正的大小;腰圍過大表示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內臟脂肪堆積過多會影響代謝。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判斷內臟脂肪堆積最簡易的方法就是量腰圍,因為BMI無法反應內臟脂肪的堆積程度,而成年男性腰圍大於90厘米、女性大於80厘米就要小心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平時應養成定期量測及記錄腰圍的習慣,並透過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健康飲食原則及每周150分鐘的規律運動,做好自身的腰圍管理,為健康把關。
正確量腰圍 掌握自身健康
腰圍大小攸關個人的健康,只需要一條軟尺就可以輕鬆的量測,掌握正確的量測位置,並記錄個人數據,隨時了解自己的健康。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從未量過腰圍,請儘速量測,若腰圍在正常範圍者,建議配合每年的健檢至少量1次,若腰圍超標者,應配合體重控制,建議每周至少量測1次,並遵守以下4個步驟:早晨空腹時,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將軟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其能通過腹部中線(骨盆上緣至肋骨下緣的中線);注意軟尺與地面保持平行,並緊貼、不擠壓皮膚;維持正常呼吸,在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數值。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