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前右1)及龍哥(前排中間)在團隊協助下,已克服各種後遺症。(李卓謙攝)](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05070175_FH.jpg?itok=DhRUCgFa×tamp=1739064682)
Andy(前右1)及龍哥(前排中間)在團隊協助下,已克服各種後遺症。(李卓謙攝)
![龍哥現時已活動自如,更不時分享個人經歷。](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05070179_je.jpg?itok=e-a2AnN3×tamp=1739064682)
龍哥現時已活動自如,更不時分享個人經歷。
腦創傷病人往往面對四肢癱瘓或有口難言等,外人難以想像的苦況。若是獨自承受,難免感到洩氣,但如果有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病人可以慢慢建立信心,有望重新過正常生活。兩位經歷嚴重腦創傷的病人,於麥理浩復康院的跨專業醫護團隊協助下,克服種種後遺症,現時甚至已重投職場。
由多個專業範疇組成的團隊,會因應病人情況制定適合的治療計劃,當中特別著重透過定下短期目標,讓病人意識到自己進步,從而加強信心。團隊又會照顧他們的整體需要,協助有需要的病人申請相應的經濟援助和服務。
熱愛駕駛的Andy曾經有11種車牌,但2011年一次腦出血,手術後右邊身完全癱瘓,車牌全數被「DQ」。他更患上失語症和失用症,原本健談的急救教練,轉眼間連說話能力都失去。他形容當時「好灰、好Down」,但卻連「好灰、好Down」都不能表達。
由於Andy理解語言和表達的能力受損,醫護團隊因此加強運用圖像,透過聲音配圖畫、圖畫配文字等的配對練習,由訓練他理解簡單問題開始。到他可以應付日常溝通時,團隊便以讓Andy恢復工作為目標。他進行言語治療時,會練習一邊包紥一邊講解,治療師就扮演學生與他對答。日子有功,Andy現時已重返教學崗位,更已重新考獲車牌,如獲新生。
56歲的龍哥,於4年前突然劇烈頭痛,其後證實患上腦幹海綿狀血管瘤。手術後四肢癱瘓和大小便失禁,醫生更曾估計他下半生均要以輪椅代步。但意志堅強的龍哥拒絕認命,即使全身只有右手可以活動,已開始訓練飲水、洗面等日常活動,到下肢漸有力量時開始嘗試站立。龍哥右手現時已活動自如,更可自行外出、駕駛和工作,又不時回到復康院,與其他病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互相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