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新事物有助增加腦部儲備,推遲認知障礙的出現。

認知障礙雖然經常在老人身上出現,但由病變至出現症狀需歷經多年,所以中年人應注意自己是否高危一族。
隨著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每年全球的新增個案高達1,000萬宗,成為第四大非傳染性疾病的致命原因。然而,自醫學界於2003年推出藥物以來,至今治療仍未見突破,猶幸近年發現只要主動管理可改變危險誘因,可推遲認知障礙的發作。

陳飛指,市民可藉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延遲認知障礙症出現的時間。
老人科專科醫生陳飛解釋,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已知成因是患者腦內積聚類澱粉蛋白,導致腦細胞被破壞而引致症狀如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及失去自理能力等,「類澱粉蛋白積聚過程漫長,約15至20年才出現症狀,確診時已有很多腦細胞死亡,令治療成效有限。故現在醫學界提倡及早發現,及早預防。」
不當使用身體增發病風險
據醫學期刊《刺針》指出,35%的個案是可預防的。具APOE的ε4基因人士,較易激發此症,屬不可控制因素。陳飛指出,其餘大部分高危因素與「不當使用身體」有關,這些都屬可控制因素。
不健康飲食習慣、運動不足及壓力過大等,可誘發常見三高(高血糖、血脂、血壓),從而傷害腦血管。高血糖、肥胖亦會引致慢性發炎,蔓延至腦部,增加認知障礙風險。陳飛表示,「近年醫學界發現,腦內有膠淋巴系統,清理新陳代謝後的廢物,例如類澱粉蛋白,一般於睡眠間較活躍,更需要有健康的血管去發揮它的作用。故睡眠質素欠佳或少於7小時,便會影響其夜間運作,增加腦部垃圾積聚。」
增加腦部儲備
人類習慣面對急性壓力,如對猛獸攻擊迅速作出反應,惟現代人日常面對慢性壓力,加上長時間顛倒生理時鐘,亦有同樣副作用,引致腦部海馬體萎縮。抑鬱症或聽力問題也會增加患病風險,後者因影響資訊接收,減少腦部運作。陳飛引述研究指,多運用腦袋、學習新事物,可增加腦部儲備,「例如我們可以抓住事情人物的幾種特徵去加強記憶,例如我們希望記住特朗普——美國總統、商業大亨、金髮、『You're fired!』名句等,有助日後提取記憶,勝於僅記住他的一兩個特徵。」
改善生活可預防
要預防認知障礙症,應在40歲開始行動。陳飛表示首要是改善可控制因素,如減少日夜顛倒、睡前玩手機不願睡覺等,「不應待三高出現後才處理,否則身體傷害亦難逆轉。」若有直系親屬患認知障礙症,遺傳性較強,更應提早留意自己的記性及認知能力。正電子掃描可找出腦內的類澱粉蛋白,未來也有機會引入血液測試,有助更早一步驗證。
認知障礙屬於演變過程,最初自覺腦部功能轉差,然後開始有輕微先兆,之後漸漸增加障礙程度,連日常生活也需要協助。「偶然的記憶力不佳並非大問題,但連重要事情也忘記,如自己身份證號碼、回家也迷路等,就絕對有問題。」想了解多些認知障礙症的病徵,亦可留意香港老人科醫學會的網站。陳飛提醒,我們應盡量延遲認知障礙的出現時間,為自己、為照顧者,甚至是社會都可減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