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四大體系中的說唱體系,是揉合了唱腔和唸白的表現方式。本集就會為大家介紹說唱體系的分類及特點。
南音是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於廣東一帶盛行,本為瞽師和師娘(即男女失明唱者)街頭賣唱的說唱音樂。街頭賣唱的南音可稱「地水南音」,主要伴奏樂器是拍板、箏和椰胡,風格以敘事、抒情為主;著名的例子有《客途秋恨》、《男燒衣》等。二十世紀初,粵劇開始吸納地水南音的說唱方式,稱為「粵劇南音」。
粵劇南音在伴奏上,使用揚琴代替箏,加上椰胡和洞簫等樂器,保留傳統中樂味道;主要使用「慢板」和「流水板」兩種板式,調式有正線和乙反線;基本結構包括一段板面(旋律序)、兩句起式和若干段正文,最後一段正文為煞尾(又稱收式)。粵劇南音與板腔體類似,都以「依字行腔」的方式演唱,有既定格式但無固定旋律。《再世紅梅記》之〈觀柳還琴〉中的正線南音,就是一段完整的例子,包含板面、起式、正文,及煞尾各部分。而乙反南音的格式雖然與正線一樣,但氣氛更為悲苦淒涼,例如《紫釵記》之〈陽關折柳〉中一段乙反南音,就仔細描寫了情人分開時的離愁別緒。
木魚,相信是「摸魚歌」的誤讀,其結構與南音接近,但一般只有正文,沒有起式;木魚是沒有伴奏和叮板、完全清唱的歌謠,內容多為抒情,屬慢速度的散板。著名的例子有《帝女花》之〈香劫〉中的一段,非常考驗唱者功力。
《戲曲天地》全新特備環節「粵劇的美學」由梁寶華、黎曉君主持,每周六下午4時至5時,於港台第五台(AM 783)播出,帶你深入淺出認識粵劇的藝術。重溫︰https://t.rthk.hk/swl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