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日常所需,缺一不可。香港的居住問題,經已變成「愈住愈細、愈住愈貴」,只求有一瓦擋風雨,已管不到周遭環境是否舒適。不過,中原地產亞太區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偉雄表示,原來有巢氏可謂領先潮流,由族群群居改為「分居」。
黃偉雄指,歷史學家從有巢氏及其部落的遺跡,從祭品可以看到有巢氏深受其族人尊崇。當然,有巢氏這般地位的人,應該身為族長,不僅要為族人覓食和避洪水與猛獸而操心,他建議「築巢」可以保障族人安全,還在居住理出分類,衍生出影響現今的生活文化。
有巢氏提倡的「巢居」,在大樹上以樹枝等建造房屋,用樹枝在四周及屋頂遮擋,有效遮風擋雨。此外,他提倡禁止族內的血緣通婚,改為要到族團外找尋伴侶。由於當時是母系社會時期,男子只能晚上到族外與「妻子」相聚,日間就要離開,形成新的「家庭」,也需要新的「屋」安置這些新成員。不過,他們也是以族氏方式聚居。
中國人在住屋方面,不論是明、清朝代的群居,還是以四合院或者圍村,除了屋主第一代之外,通常兒子都住在合院,慢慢才會分支出去,這種幾代同堂的形式,既可以令家族更加團結,也可以令家人融合起來。黃偉雄說,由於背後有禮教的維繫,像四合院般即使是一家人居住,也會按禮教分配各人的房間,絕不會亂套。
黃偉雄認為,現在的家庭結構也隨西方的思想而改變。大家庭有年輕成員打算結婚,或者生兒育女,就會遷走,建立獨立的家庭,無論是租置或者購買新居,寧願要一個面積較小的蝸居,也不與家中長輩同住,引來房屋的剛性需求。他說,現在的人缺少了父輩一代的群居概念了。
不少香港人埋怨「愈住愈細」,黃偉雄卻說,其實香港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積也不算太小,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香港家庭的平均面積有161平方呎,相比起南韓的125平方呎,以及美國的140平方呎,原來香港也不算差。
聯合國有列出7項家庭居住標準,其中包括要宜居、交通方便,以及有共享空間及設施,以往的四合院和圍村有很多共享空間,可是現在只有私人樓宇的會所,才算有共享空間,公屋的室外休憩用地,就是住戶的共享空間,這些是容許居住者文化交流之地,也是聯合國認為人類居住的基本權利。不過,港人要求增加居住面積,如果每人要求多20、甚至50平方呎的空間,黃偉雄認為,政府需要增加超過1,200公頃土地,所以房屋問題和土地問題,絕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