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7-06-30 06:00:00

【專訪】行業進入嚴冬 寄語及早準備 傳媒人:經驗有助走下去

分享:

香港正處炎熱的盛夏,但傳媒行業卻進一步陷入「嚴冬」。《蘋果日報》日前以「減省成本」、「令內容更多元化」為由,將旗下刊物部分編採製作外判,做法引起極大反響。資深傳媒人、前記協主席李月華直指,事件反映主流傳媒經營好困難,但縮減人手只是短期解決方法,最令人憂慮的是「呢個行業點樣走落去」;她更寄語同業要及早裝備自己,調節心理,多認識接觸新媒介。
文:簡淑敏  攝:蘇文傑

 

李月華直言,行業經營困難是事實,但呼籲同業及早準備。

李月華直言,行業經營困難是事實,但呼籲同業及早準備。

壹傳媒6月中公布業績,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虧損近4億元。該集團當時解釋,由於競爭愈來愈激烈,加上本地新晉數碼媒體公司日益增加,以及全球平台及社交媒體與《蘋果日報》爭奪同一批廣告商,故業務由盈轉虧。業績虧損言猶在耳,壹傳媒於上周便決定「鼓勵員工創業」,外判旗下報刊部分編採製作,並考慮逐步將其他編採職位以「自僱」方式外判,惹起猛烈抨擊。

adblk6


員工並非負累
曾在香港及台灣《蘋果日報》任職逾18年的李月華表示,站在管理層的角度,現時主流媒體的經營確實困難,「呢個係事實,相信外判係管理層無計可施之下嘅方法」惟感到遺憾的是突然將員工轉為外判,予人覺得公司「純粹為咗慳錢」,加上基層員工在事件上全無機會發聲,引起反效果,員工覺得管理層「cut晒我哋就當解決咗問題」,但其實員工並非公司的負累而是資產,公司可將員工變成動力,雙方有充分的討論,員工才會有向心力與公司共同解決問題,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內容分層打流量、打深度
李月華續稱,將員工外判只是一個短期減省人手成本的方法,「但點樣走落去先係最令我憂慮。」紙媒逐漸沒落是一個大趨勢,對年輕一代來說,「報紙已經係古董」,因此紙媒必須轉型,發展數碼化內容也是一個大方向;不過目前媒體最大的競爭對手,並非同行、以內容為主的數位網站,而是Google、Facebook等平台。「佢哋唔係內容主導,但佢哋嘅嘢包山包海,更多更豐富、更多元,讀者知道嘅嘢更多,唔使再睇報紙。」部分媒體追求流量、瀏覽量,「追到100萬,贏晒其他內容(主導)媒體,都唔及呢啲平台嘅1,000萬。」因此她認為,媒體應探討內容的模式,分層提供「打流量」或「打深度」的資訊,以不同內容吸引不同的市場。
李月華又認為,雖則外國與香港的環境不同,但亦有不少成功例子值得本港媒體借鏡;她說,《華盛頓郵報》及《紐約時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場後,訂戶有增無減,令他們明白讀者「就係需要呢啲硬新聞」,日後會更硬淨地做新聞。

adblk7


「大樹愈來愈少」寄語同業裝備自己
面對業界經營困難,李月華有感而發地說,「將來業內愈來愈少大樹可以依靠」,一位有規模的經營者不會在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願意投資,「到時一棵大樹斬吓呢嚿、斬吓嗰枝,年資較長的同業有機會『被自願』或被迫跌出來。」不過,李月華認為,這不代表他們的多年經驗是白費,媒體經驗可能有助走下一步;她又以記者兼作者陳曉蕾為例,只要有空間深耕,好好利用自己的技能:採訪及資料搜集著書或出雜誌,經過多年努力後同樣行出一條路,有深度的資訊總會有其市場需要。此外,近年有不少同業走出來成立個人公司做媒體或相關工作,當中不乏承接「外判工作」。李月華稱,這代表外判現象遲早會出現,只要有新媒介的配合,便可令紙媒做不到的,在互聯網世界實現,她更鼓勵同業對千變萬化的新媒介「唔好驚」,所有同業也處於「學習mode」,只要調適心理及不斷學習,及早準備及裝備自己,把握機會多認識、多接觸。

adblk8


新網站以眾籌支持營運
數月前,李月華與一批同業共同籌組新聞網站「眾新聞」,並以眾籌方式支持營運。她強調,「眾新聞」是一個非商業或牟利媒體,主要是鑑於目前的政府社會發展,言論及新聞自由逐漸收窄下,只望即使在最壞情況時,仍有一間無老闆、無金主,不受任何壓力影響,仍可維持獨立聲音的媒體。她說,眾籌目標是在下月4日前籌得300萬元,目前尚欠50萬元,有信心可達標。

眾新聞目前已籌得250萬元,有信心可達標,支持營運。

眾新聞目前已籌得250萬元,有信心可達標,支持營運。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