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價高昂,不少媒體陸續棄紙轉網,部分其後消聲匿跡,或淪為內容農場。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接受《am730》專訪時指,網媒走內容農場和標題黨方向雖在短期內有流量,但會惹讀者反感,降低平台價值,加上社交平台近年刻意降低新聞的接觸量,並非傳媒出路。他認為,相比冷冰冰的報道,讀者更喜歡人性化觀點,有個性的媒體更易爭取讀者信任。
記者︰曾偉龍
網媒的內容農場和標題黨傾向嚴重,方可成認為,內容農場是媒體的一種選擇,媒體為爭取新聞在社交平台上傳播,以聳動的標題和引起情緒反應的文章,吸引讀者關注和分享,短期雖可帶來流量,但致使新聞質素下降,對新聞沒有貢獻,讀者的體驗亦不佳,惹來讀者反感,「雖然讀者不是很喜歡,仍會貢獻一個流量」,但平台的價值已被降低。
內容農場將被AI取代
他又指,記者為配合演算法,亦會參考搜索引擎的熱門話題,削弱了記者設定議題的自主權,亦令不同媒體趨向單一。他進一步指,Facebook近數年為了證明不需要依賴新聞媒體,刻意壓低平台上新聞的接觸量,導致依賴社交平台傳播的網媒《BuzzFeed News》倒閉,「媒體生死掌握在社交媒體手中」,加上未來內容農場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他直指,內容農場肯定不是傳媒出路。
方可成認為,媒體可考慮放手一試,提高讀者的體驗,吸引讀者成為忠實追隨者,令媒體可透過訂閱和舉辦活動營運。他又認為,媒體獲得讀者信任很重要,並觀察到一些讀者質疑媒體的內容,「但喜歡聽KOL(關鍵意見領袖)胡說八道,雖然知道(他)有偏見,但覺得是活生生的人」,現時亦有不少傳媒發展Podcast,由記者講解新聞,讀者透過聲音與記者建立親密的關係,「聽到聲音、語速,感受到性格,知道是男女,猜到是怎樣的人」。
新聞人性化吸忠實讀者
他相信,未來的新聞可能會變得更有個性、人性化,新聞也許是介乎傳統客觀新聞和KOL之間。他舉例,去年成立的美國網媒Semafor 由資深新聞工作者兼《紐約時報》媒體專欄作家Ben Smith和彭博媒體部門前首席執行長Justin Smith創辦,該網採取塹新的報道方式,在客觀地報道事件後,便交代各界的正反意見,再寫出該網編輯的看法,還設讀者討論區,「傳媒有自己的性格和態度,因為他們是資深的編輯,我希望知道他們是怎樣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嘗試」。
但他承認,記者在報道中表達個人意見與傳統新聞追求客觀的做法不符,但實際上新聞在選題、採訪時難免有主觀因素,而給予值得信賴的記者表達的空間,不一定是壞事。
本港新聞料趨「區隔化」
他相信,未來香港媒體不只碎片化,更會「區隔化」,即不同人群閱讀完全不同的媒體,「高才通來港的,跟港島的外國人,跟其他本地人,看的可能很不同」,而在人工智能的介入後,媒體亦將可為讀者提供更個人化的資訊,記者的角色或轉型成產品經理,負責管理如何製作內容。
但他認為,人們希望獲取資訊、與別人溝通和了解社會事情的基本需求不會消失,相信現時是在新聞業的低谷,未來不會變得更差,「只是甚麼時候才可以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