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WHO)昨天發表報告(圖),指微塑膠(microplastics)已經無處不在(ubiquitous),在食水內亦常見,並證實飲用「有膠水」後,部分微塑膠會留在人體,被器官吸收,而這些微塑膠或帶有可致病,甚至具抗藥性的細菌。世衛強調現階段的證據,顯示食水內的微塑膠似乎不構成健康風險,但呼籲各界加緊研究,以作更準確評估。
世衛的報告是迄今對微塑膠(即直徑或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或碎片),如何影響全球食水的最全面調查。報告指,多項研究揭示海水、污水、淡水、自來水、樽裝水、食物及空氣均含微塑膠。
至於飲用「有膠水」對人體的影響,報告稱,直徑或長度大過0.15毫米的微塑膠,應可自動排出體外,不會被吸收(not likely to be absorbed),但較小的微塑膠則可穿過腸壁,再到達其他組織(cross the gut wall and reach other tissues),惟報告認為數量不會太多。至於細小至納米級別的微塑膠,因目前證據有限,未能確定對人體的影響。
中國「產膠」最多
民眾毋須害怕飲水,世衛公共衛生與環境部門主任內拉(Maria Neira)派定心丸稱,「以我們掌握的有限資料,食水內的微塑膠目前不會構成健康風險」,但指需作更詳細研究,而全球亦須合力減塑——報告引述2013年一項研究,指中國及歐盟分別是全球「最膠」地區,塑膠製品產量分別為6,200萬及5,000萬噸。世衛並建議各地水務部門及公司,優先處理過濾水中細菌及有害化學物事宜,指這亦有助隔走微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