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反修例示威期間,中大二號橋曾發生激烈警民衝突。(資料圖片/蘇文傑攝)
2019年11月中文大學二號橋爆發衝突,當時22歲的中大女生經審訊後被裁定暴動及違反《禁蒙面法》罪成,被判囚3年9個月,上訴人今日(22日)就定罪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許可。申請方提出,原審裁決沒充分解釋為何不相信鄧自辯稱,她當時為了感受催淚煙而進行文學創作,法官彭偉昌形容原審結論「無懈可擊」,不認為上訴理據是合理可供辯的理由,即時駁回上訴。
現年25歲的上訴人鄧希雯,早前於區域法院經審訊後,被裁定暴動及在身處非法集結時使用蒙面物品罪罪成。同案其餘3名被告中,兩人暴動脫罪,惟兩人與鄧同樣違蒙面法罪成。
代表鄧希雯的資深大律師潘熙指出,原審法官於裁決時信納上訴人於暴動核心範圍逗留13分鐘,但不接納她當時在場目的是感受自己觀感世界。潘熙指法官未有解釋信納及不信納的原因,於沒有作出分析下,便裁定唯一及不可抗拒的推論,即上訴人參與其中及教唆和鼓勵其他參與暴動人士,上訴一方認為解釋不足。
官:若不想參與其中就一定會走
法官彭偉昌則表示,當時全港市民都知道中大二號橋發生嚴重衝突,但申請人仍選擇經歷催淚煙和取得「臨場感」,並承認在場十多分鐘,接過口罩手套的裝備,又指若上訴人不想參與其中就一定會走,相信上訴人是選擇身處其中。彭官又認為原審法官的結論是「無懈可擊」,指申請人身穿黑色裝束和佩戴裝備,她完全知悉現場發生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