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委員會先後通過《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隨即交兩院大會審議,有議員指法案已處「快速通道」(fast track),可望數周內通過。兩院委員會分別為法案「加辣」,包括更嚴格監察本港狀況、把潛在制裁名單,擴大至侵犯人權者的直系家屬;同時亦擴大對本港示威者的保障,確保所有示威者——不再局限於「非暴力示威者」,不會因遭受政治檢控,而被美國拒發簽證。中方猛烈抨擊美方做法,斥其粗暴干涉內政、對香港亂局火上加油。

美國國會山莊
眾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以及參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分別於本港周三深夜及周四凌晨,以口頭形式表決通過《人權法》。法案在兩院委員會均有修訂,在涉及對示威者的簽證申請保障方面,原版本只局限於保障參與「非暴力示威」(nonviolent protest activities)人士,現則把此條件刪除,承諾美國不會以屬於政治檢控的犯罪紀錄,拒絕本港示威者申請簽證。
侵人權者 直系家屬同受制裁
制裁機制方面,法案原列明針對涉及銅鑼灣書店事件、《新維周刊》事件以及把異見者移交內地的人士,據報眾院的新版本,把制裁範圍擴大至任何損害《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者,以及其直系家屬,面臨取消簽證及凍結資產等制裁,並要求美國總統在法案通過180天內,以及未來每年,提供侵害港人基本自由,包括濫捕、施以酷刑及迫供等惡行者的清單,以供制裁。
此外,法案本來要求國務卿每年提交報告,檢視香港的自治狀況,兩院均把「報告」(report)一字,改為「認證」(certification),並增加需要審視項目,除《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落實情況外,亦加入《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同時需評估本港行政、立法及司法方面的自主情況。
《人權法》及上述評估的更大重要性,在於若美方一旦認定香港自治受損,隨時會檢討《美國—香港政策法》(US-Hong Kong Policy Act),取消賦予香港有別於大陸的特殊地位。
另外,兩個委員會亦通過了禁止美國向香港出口催淚彈及非致命人群控制裝備的《保護香港法案》(Protect Hong Kong Act)。
史密斯︰北京侵蝕對港人承諾
眾院委員會的提案人、共和黨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表示,「北京(對港)許下的承諾遭嚴重侵蝕,國務院最近發表報告,顯示相關承諾被削弱,自發表報告後,情況更惡劣」,他未有說明《人權法》在大會的審議時間表,但料在國會小休後、下月內盡快進行,或需時3至4周,強調法案「正在快速通道上」(on a fast track for passage)。參院委員會的提案人、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則說「當香港人挺身保衛長久追求的自治及自由時,我希望他們知道美國及自由世界均支持他們」。倘《人權法》獲兩院大會通過,將呈交總統特朗普簽署成為法例,分析指法案獲跨黨派支持,勢以大多數票通過,特朗普將不能否決。

眾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人權法》。
「前線示威者血汗換來」
本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發言人張崑陽向網媒Hong Kong Free Press稱,「所有港人都樂見《人權法》加強版出現」,指「這不但是本港各游說團體的成果,更是前線示威者用血和汗換來」。有法律界人士認為,在新修訂的《人權法》下,由濫權的警員以至因政治立場而「DQ」參選人的選舉主任,以及其家人,均可能受美國制裁。
外交部︰公然為暴力分子撐腰
中方猛烈批評《人權法》在美國闖關,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批評美方委員會無視香港激進勢力及暴力分子的惡劣行徑,無視香港社會各界的民意訴求,無視國際關係基本准則,公然為香港激進勢力及暴力分子撐腰打氣,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新華社發表的評論文章,則指美方試圖透過法案、以香港遏制中國,行徑與支持「藏獨」及「台獨」如出一轍,令違法暴力分子更加有恃無恐,香港亂局火上加油。

共和黨眾議員史密斯批評,北京侵蝕對港人的承諾。(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