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7-05-24 06:00:00

利用魚胚胎作安全測試 37%食用油有待改善

分享:
陳子翔(左)稱,利用魚胚胎作測試,有助提高產品安全的透明度。(麥尚旻攝)

陳子翔(左)稱,利用魚胚胎作測試,有助提高產品安全的透明度。(麥尚旻攝)

本港市面有不同種類的食油,來自不同地區、售價亦大相逕庭。有生物科技公司抽查市面的食用油,並利用「轉基因鯖  魚胚胎」及斑馬魚胚胎測試食用油安全。測試結果按安全水平分成3級,有37%產品被評為有待改善級別,即樣本在急性、慢性毒檢測及禁用成分篩查中,有至少一項未達標。有關機構稍後會與相關生產商接觸,提出改善建議。

生物科技公司水中銀,抽查市面上115款,來自香港、內地、美國、及歐洲等地的食用油,並進行安全測試。測試結果按安全水平分成3級,當中有43款產品被評為有待改善的「紅魚」級別;而被評為品質卓越「綠魚」以及基本合格的「黃魚」級別的食用油,則分別有49和23款。

adblk6


調查亦發現,所有測試的亞麻籽油、菜籽油和芝麻油,結果均為「紅魚」級;此外,亦有62%橄欖油測試為「紅魚」。相反,玉米油、大豆油、核桃油等,則全部樣本在測試中獲得最好的「綠魚」級。而在產地方面,美洲和亞洲出產的食用油表現相若,各有62%的食用油被評為「綠魚」級。歐洲生產的食油表現最差,有56%為「紅魚」。至於價格亦不一定完全反映食用油的安全程度。調查發現,售價50元內的食油中,僅有9%被評為「紅魚」,反而在最貴的130元以上組別中,有高達72%的食油被評為「紅魚」。


水中銀創辦人及首席商務官陳子翔指,今次用作測試的魚胚胎,與人類致病相關基因的相似度達84%,可以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其中,轉基因鯖鱂魚胚胎在接觸到類雌激素後,會發出綠色熒光;而斑馬魚的胚胎,在接觸到急性有毒物質時,則會出現發育異常,包括尾巴變曲、心臟水腫或出現腫瘤等,嚴重的更會死亡。


水中銀已將今次測試中「綠魚」級食用油名單,上載到公司網站(www.fishqc.com)供消費者參考。不過陳子翔指,「黃魚」及「紅魚」級別的產品名單將不會公開,而該公司稍後亦會與相關生產商接觸,提出改善建議。 

adblk7


 

萊特維健金至NMN32000鑽石級抗老組合 萬寧出位價只限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