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淡水虹鱒被當成可生食深海三文魚(圖)的爭議尚未平息之際,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上周五成立三文魚分會,並公布《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劃為「可以生食的三文魚」。輿論大為震驚及憤怒,質疑業界為謀利指鹿為馬,該協會會長崔和卻辯稱,虹鱒價格較三文魚高,「消費者沒吃虧」,並指該標準是「行業自律、內部共識」,協會內已有廿多家企業自願採用和遵守。

(互聯網)
內地傳媒報道,淡水虹鱒含較多寄生蟲,不宜生吃,但該協會僅於上周一至四公開該份標準收集意見,就匆匆於上周五公布,預計下月正式生效。澎湃新聞網昨引述崔和指,只要養殖魚不與土層接觸,就能避免感染寄生蟲,故「標準對三文魚養殖原料作出了具體要求,只要做到,就可保證不具有寄生蟲風險」。
崔還指,不論在挪威、法國還是日本,虹鱒價格都比大西洋鮭(三文魚)高得多,而且「虹鱒的肉質、色澤、口感都超過大西洋鮭,在未來5年,國內虹鱒的價格肯定要超過大西洋鮭」。
崔更辯稱,為了趕及在三文魚分會成立日上發布該標準,才「特事特辦」未按規定公示15日,而且他們事前曾參考歐洲水產公司對三文魚的定義。不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明文規定,虹鱒不得標註為「三文魚」(Salmon),惟崔反駁,「美國它沒甚麼大西洋鮭,也不養」。
據悉,該標準由該協會與三文魚分會13家公司成員共同起草,當中要求業者標明品種名如「三文魚(大西洋鮭)」及「三文魚(虹鱒)」等,但輿論認為這無法消除民眾對「吃到假三文魚」的擔心。
官媒籲監管部門介入
此外,中宣部主管的《光明日報》昨發表題為《將虹鱒魚歸入生食三文魚豈能由行業內定》的署名時評,質疑由售賣虹鱒的商家參與制定該標準,或令人產生「屁股決定腦袋」的誤解,若市場以此為規範,甚至將之作為對抗消費質疑的圭臬,誤解就更大,「職能監管部門不能再對協會、企業和輿情之間的互掐作壁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