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樹仁大學首席副校長孫天倫教授(右三)、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女士(左三)主持「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啟動禮。
情緒問題不是成人世界獨有,有小學副校長直言,不要輕視小四學生情緒需要,這個年紀開始出現會一些家長始料不及的反應,令親子溝通出現問題,需要學習情緒管理。有見及此,去年全港首個專為小三及小四學生設計,以遊戲方式推動社交情緒教育的「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展開。該計劃由香港樹仁大學與香港青年協會合作,吸引了約1400名小三及小四學生參與。
「賽馬會童心理情」以「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理論框架為基礎。「此計劃旨在為小三小四學生設計一個社交情緒教育的遊戲化平台,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社交情緒管理,透過遊戲化過程、多媒體教學資源及線上心理情緒支援等方法,培養學生的情商能力。」香港樹仁大學首席副校長孫天倫指,計劃吸引了全港13間學校,約1400名小三及小四學生參與。在「童心學堂」,參與計劃的學生將化身為「情緒練習生」,學習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人際關係技巧、社會意識和負責任的決策能力等五大社交情緒能力。
香港樹仁大學首席副校長孫天倫教授為啟動禮致辭,「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已吸引全港13 間小學、約1,400名小三及小四學生參與。
情緒無分好與壞
「試行計劃時,發現有學生認為情緒有好與壞之分,如認為傷心是不好的,哭是軟弱的表現,憤怒也不應顯露出來。經過課程,同學明白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並學會正向表達與管理情緒。」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透露,計劃在三年內為25間小學推行社交情緒教育課程,幫助5,000名小三及小四學生,從預防、認知、及早識別學生的精神困擾。
至於該計劃為何選擇小三及小四學生為對象,香港樹仁大學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項目經理郭倩衡指,現行情緒教育計劃集中在中學或高小,我們發現有需要向低年級小學生推廣,做好預防工作,小三及小四的情緒管理計劃是坊問缺少的。透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初步發現約5%學童有較高情緒教育需求,在我們即時接觸這批學童後,發現2%至3%需要額外介入。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表示,計劃目標在3年內為25間小學、約5,000名小三及小四學生推行社交情緒教育課程。
小學副校長:不要輕視小四學生情緒需要
光明學校是首間參與該計劃的小學,副校長郭思茵指:「近年我與家長溝通時,發現約小四時小朋友開始出現一些家長預料以之的反應,這是小朋友成熟度提早及社會資訊發達的結果。我們不要輕視小四學生的情緒需要。」
她分享,曾經學校有位資優的小四學生好聰明,但在處理情緒上卻有困難。有一次小息,他與同學發生衝突。我處理這個案時,他第一個反應是手握拳頭很激動。我向他說:「你現在最應該做的是什麼?」他回答:「控制情緒。」然後,他開始懂得深呼吸緩和情緒。我再問他跟住應該做什麼?他已回答要道歉。其實,另一位同學也有錯處,雙方最後互相道歉。沒想到這位曾上過童心理情課程的小朋友,在不知不覺間已掌握了情緒管理技巧,令大家可以用和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