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演化為鳥類期間,曾經有「蝙蝠同款」膜質翅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前年在遼寧晚侏羅世(侏儸紀末期)地層發現、距今1.63億年的新化石,原來是中國獨有恐龍種類「善攀鳥龍類」的新屬種,該所將其命名為「長臂渾元龍」,並發現其擁有與奇翼龍相似的棒狀長骨和翼膜,進一步證明恐龍演化為鳥類期間,並非只擁有飛羽構成的翅膀,膜質翅膀結構亦曾出現。有關研究結果以封面文章刊登於昨日出版的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圖1)。
內地傳媒報道,生活在晚侏羅世的善攀鳥龍類,原僅被發現有3個屬種,包括寧城樹棲龍、胡氏耀龍及奇翼龍,其中奇翼龍前肢附有翼膜及一根棒狀長骨,而這種結構並無在其他恐龍中發現,故奇翼龍被復原成類似翼龍那般擁膜質翅膀、能夠滑翔的恐龍。不過,奇翼龍標本僅得一件,且不完整,故棒狀長骨與翼膜結構仍存有爭議。
適應飛行的短暫嘗試
前年發現的長臂渾元龍化石,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善攀鳥龍類化石,長約32厘米,重約306克。該研究所專家指,長臂渾元龍肱骨近端關節面、手指和腰帶形態,與其他善攀鳥龍類明顯不同,並具有原始鳥類般的尾綜骨,可在飛行或滑翔時保持穩定。更重要的是,長臂渾元龍的棒狀長骨和翼膜,為善攀鳥龍類的「棒狀長骨與翼膜結構」提供確切證據。專家又提到,類似膜質翅膀並無在晚侏羅世後的白堊紀出現,而由飛羽構成的翅膀則自晚侏羅世出現後延續到白堊紀,再經過漫長演化終成鳥類羽翼,意味膜質翅膀是恐龍演化為鳥類期間,其中一次適應飛行的短暫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