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政策需要因時制宜才能符合市民需要,運輸及物流局調查發現,公共交通仍然是大部分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加上本港地少人多、路面空間有限,當局建議本港應繼續秉持以公共交通為本的運輸政策,未來的運輸政策方向應著重於進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務的質素和效率,包括協調各公共交通模式互相配合和良性競爭,以及更方便市民轉乘不同公共交通。
建議維持公共交通為本政策
政府早前分別展開《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和進行「2022年交通習慣調查」,當局綜合有關研究成果、初步調查結果以及通關後外訪的實際經驗,除建議繼續以公共交通為本的政策外,亦提倡完善大灣區一小時的通勤網絡,以應付未來跨境通勤需要,讓市民以一小時通勤為目標,無縫往返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當局另建議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領域,應付與日俱增的運輸及交通需求,克服擴展道路網絡的困難。
因應有關分析,運輸及物流局提出4個運輸策略概念,並建議盡早將有關概念融入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及其他新發展區的規劃當中。當局指,參考內地及海外經驗,包括中國重慶沙坪壩站、英國倫敦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和新加坡裕廊東綜合交通樞紐,發現這些公共交通設施不僅是一個車站,亦同時是一個能夠提供一系列設施和服務的多元化交通樞紐,可滿足乘客的出行以至其他生活需要,以及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擴大港深一小時通勤網絡
政府建議,可以在本港的策略性地點,按「一地多用」的原則建設新一代運輸交匯樞紐,並根據以人為本的理念規劃、設計和管理,構建能夠將市民日常生活與出行緊密連結的社區重心,從而帶動周邊發展及提升地區的潛力。
當局續說,新一代運輸交匯樞紐應具備特定條件,包括位處策略性發展中心、方便接駁鐵路及其他公共交通服務、提供泊車轉乘設施及相關配套,以及設有具完整交通訊息的數碼資訊平台,建議把洪水橋的鐵路站和港深西部鐵路一帶建設為新一代運輸交匯樞紐,結合跨界及本地公共交通服務、擴大港深一小時通勤網絡的覆蓋面,同時對接深圳以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運輸網絡。此外,當局認為在交椅洲人工島建立運輸交匯樞紐,有助大幅提升維港都會區與北部都會區的連接,並鞏固大嶼山連接世界及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雙門戶」優勢。
提出「推動自動駕駛車輛發展」概念
另外,運輸及物流局又建議額外引入「按需求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模式」,即在特定區域利用科技靈活調配不同載客量的車輛、班次和彈性規劃行車路線的公共交通營運模式,乘客透過電話應用程式提出行程需要後,由營辦商收集並因應需求調派合適載客量的車輛接載乘客,同時根據路況和乘客需要靈活規劃行車路線及班次。當局另提出「推動自動駕駛車輛發展」和「邁向智慧公路管理應用」的概念,目標在立法會委員會審議後,於今年底提出《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下的初步運輸策略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