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群活躍,加劇香港校園欺凌問題,除加害者者與被欺凌者外,其他學生在事件多擔任旁觀者角色。有民間智庫的研究發現,大多學生認為貿然介入欺凌事件會令事情更複雜,亦提到學校提供關於處理欺凌的相關資訊不足,老師亦不懂如何處理問題。研究員認為學校可利用講座時間,預先教授學生基礎心理輔導與衝突調解技巧,並訂立清晰欺凌處理機制,讓旁觀者發現事件時可明白如何支援。
民間智庫MWYO早前舉行「欺『零』何時」作品收集活動,了解青少年對欺凌看法,透過活動與當中26名中學生作焦點小組訪談,了解他們目擊校園欺凌時的反應,以及探討他們選擇是否伸出援手時的顧慮。研究發現學生指欺凌成因複雜,自身調解能力有限,更認為貿然介入只會令事情惡化,不願與欺凌者有正面衝突。
旁觀者多採取較被動態度,並待受害者求助後才伸出援手,若未能幫助受害者,卻又會出現內疚、焦慮等負面情緒,更有受訪者表示負面情緒會持續擴大,之後仍難以釋懷。
另有不少受訪學生表示,學校提供調解欺凌相關資訊不足,社工的作用亦有限;指出老師亦缺乏處理欺凌相關的訓練,以致在收到舉報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容易讓學生誤以為校方不重視欺凌問題,影響學生求助意願。MWYO研究員陳宇謙強調若學校重視欺凌舉報,會增加學生舉報求助的信心。
近十年網絡社群「Secret page 」興起,網絡欺凌有增無減,部分學生在社群留責對他人隨意謾罵,甚至有起底行為。網絡欺凌傳播快,影響更嚴重,學生普遍認為旁觀者更難從網絡欺凌伸出援手。
陳宇謙稱,有學校安排一名訓導主任專責處理欺凌問題,與一般學校有明顯區別,該學校能更集中處理相關問題,並跟進情況。建議學校短期內先應訂立清晰的欺凌處理機制,給予旁觀者更多求助支援。MWYO又認為學校可設立「朋輩支援小組」,讓班代表擔當同伴支持者的角色,提供心理支援。校方同時可安排專家到校,教授學生基礎心理輔導及衝突調解的技巧,讓他們有信心在遇到欺凌時能夠作出正確的行動,緩解同學間的矛盾,並給予被欺凌者精神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