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北立面。

石橋近景,築有整齊斜削圍邊的花崗石蓋頂石和帶網狀紋飾。
政府宣布將位於薄扶林水塘內的石橋、大口環道的東華義莊,以及油麻地的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公告今日刊憲。
薄扶林水塘內石橋
現列為法定古蹟的石橋是薄扶林水塘現存最古老的歷史構築物之一,位於薄扶林水塘東端,上方為薄扶林水塘道,整條道路沿水塘北面行走。石橋橫跨鄰近山坡其中一條支流的入口。石橋由花崗石築砌而成,並築有典雅的半圓形拱道,以及帶網狀紋飾和整齊斜削圍邊的花崗石蓋頂石。
這座石橋與另外4條位於薄扶林水塘道並已於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的石橋,不但為水塘其他水務設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連接,亦為維修保養及遊人提供所需的通道。
東華義莊的西式平圓拱牌坊,牌坊頂部飾有簷楣,上有略帶弧形的山牆。拱頂石兩邊分別飾有「東華」及「義莊」的浮雕字。
東華義莊舊大堂入口,飾有花崗石門框,上有刻於一九二四年的「東華義莊」中文字樣及一副對聯。
東華義莊
東華義莊於1899年建立,首批建築物於1900年落成。東華義莊前身相信是位於堅尼地城牛房附近的義莊,由上環文武廟於1875年出資建成。義莊後來交由東華醫院管理。1899年,政府批出大口環一幅土地重建義莊,正式命名為「東華義莊」。它是香港唯一仍然維持原有用途,作為暫存棺柩及骨殖的地方,亦見證東華三院在19至20世紀對全球華人慈善網絡的貢獻。
東華義莊在大口環屹立超過一個世紀,現時設有兩個大堂、72間莊房、牌坊、涼亭及花園等,分別建於不同時期。雖然義莊是為慈善用途而建,設計大致上以經濟實用為原則,但也可從部分建築物中找到裝飾元素。此外,由於義莊內的建築物於不同時期興建和修復,故反映出不同的建築風格,包括中國傳統民間建築、現代西式建築元素,以及糅合兩者的混合建築等。

天后古廟正面,廟宇正脊飾有造於1914年的石灣陶塑。

建於一八七六年至一九二○年間的天后古廟、公所、福德祠及兩所書院等五座建築。
油麻地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
油麻地的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兼具祭祀、仲裁及教學等多種功能,對九龍區歷史意義重大。天后古廟由水陸居民興建,不但是當地社區重要的宗教場所,亦是當區集體文化身分的印記。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是九龍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亦見證油麻地地貌及文化的變遷。
天后古廟是在該址首座建成的建築物,取代原先大概於1865年由當地居民興建的天后古廟。廟宇於1876年遷往現址,並於1878年建成。其他四座毗鄰廟宇的建築物,即公所、福德祠及兩所書院,其後於1894年至1920年間分階段落成。
在5座建築物中,以天后古廟規模最大,裝潢最巧究。古廟正面飾有前簷廊,而簷廊兩邊各有一個鼓台。廟宇屬兩進三開間清代民間建築,兩進之間設有天井。鼓台的花崗石柱底座雕工精細。前進的正脊飾有造工精巧、歷史悠久的石灣陶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