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二手交易平台愈開愈多,消委會近日檢視7個於本港營運的網上二手交易平台,發現有不同程度問題,如平台、賣家和買家三方的權責不清,或買賣交易上,平台拒為交易物品的質素和真偽等負上任何責任。
個別平台索取過多個人資料
消委會以一般消費者身分進行實試,並於今年3月至5月,檢視7個於本港營運的網上二手交易平台,並從商戶的網頁或應用程式取得其服務資料,以了解平台的使用和潛在的消費風險,搜集所得資料獲當中5個平台確認和核實,餘下2個平台則在截稿前未有回覆。
調查發現,至於個人資料的使用方面,有一個平台表示不會把會員資料用作推廣或促銷,另有一個平台會視乎用戶意願而有相應做法,餘下5個平台則有提及用戶資料會被用作推銷用途。值得留意的是,有一個平台劃一要求所有賣家,先把帳戶綁定到第三方收款公司的另一帳戶,並上載地址證明與身份證副本,然後進行自拍認證,以處理該平台上的交易款項。然而,該平台早於2021年6月已停止支援此收款功能,故對於只使用香港站的基本功能的賣家而言,註冊第三方收款公司的帳戶並無實際用處之餘,亦可能導致消費者不必要地披露大量個人資料。
二手平台拒審查假貨
事實上,二手交易平台的物品種類包羅萬有,但大部分平台於使用條款中,註明只是提供一個場所予用戶交易,不會於交易過程中介入,或是為交易物品的質素和真偽等負上任何責任,而現行法例亦未有就其責任有清晰界定。消委會建議社會探討和研究規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平台亦應提升和檢查其相關措施,例如將退貨機制引入香港,以及探討審查假貨的可能,從而減少交易糾紛和保障消費者權益。
消委會提醒,雖然現行法律對不同的消費活動有個別保障,但網上平台物品種類繁多,購物時又難以得悉賣家的真正身分以及貨品真偽,消費者進行大額交易時應份外小心。同時建議,消費者應保留交易和交談紀錄,萬一出現交易糾紛亦可作為證據之用;不論交易方式為買賣、換物,甚至是饋贈,如對其他用戶或物品來源感到可疑,應善用平台的舉報功能,以助職員作出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