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委員會檢視本地4間連鎖超市的42款貨品,發現有超市近9成貨品同時標示「刪除價」和真實售價,然而用線刪去的價格,不一定是消費者所理解的「原價」,做法有故意營造減價效果,誤導消費者之嫌;而且各商戶所標示的「標準價」、「建議零售價」也沒有具體而劃一的定義,除有機會觸犯《商品說明條例》,亦會損害消費者獲取正確訊息,行使知情選擇的權利。
調查於今年4月1日至30日,以及6月17日至7月16日兩段期間進行,實地檢視4間連鎖超市合共16間分店中,42款較受歡迎貨品的每日價格,包括食品、飲料、個人護理用品和清潔用品等,也參考了該些貨品於過去1年的網上售價以作比較。
調查發現,超市普遍以價格比較方式來突顯價差,營造減價促銷的效果。價錢牌上通常同時標示兩組數字,數值較高的一組會用線刪去(即刪除價),而另一組則為真實售價。以其中1款12罐裝的汽水為例,有2間超市的「刪除價」為$94.8,其後提升至$99.9,惟貨品於調查期間從未以「刪除價」發售,售價一直維持在$37.9至$42.9之間。另一例子同為該2間超市的1款6包裝豆奶,「刪除價」標示為$28.7,但於調查期間一直維持$18.5,即使參考過去1年的網上價格,最高亦只售$19.9。
以上的例子反映「刪除價」並非「原價」,甚至有故意抬高「刪除價」以作促銷,營造大幅度折扣優惠之嫌;而「刪除價」與真實售價之間的差額,並不符合消費者可以節省金錢的期望。
至於「刪除價」的定義,只有1間明確指出「刪除價」等同供應商的「建議零售價」,但沒有按《商品說明條例》的執法指引在價錢牌中加以說明;另1間超市指「刪除價」是「零售價」,另外2間來自同一集團的超市則沒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