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指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數據,2016年香港蚊油消耗量高達13萬升。(資料圖片)
踏入夏季的炎熱天氣,蚊蟲特別容易滋生,港府一向透過簡稱蚊油的殺幼蟲油,進行滅蚊相關工作,包括在樹洞、池塘、沼澤地和建築工地等地噴灑蚊油。不過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蚊油若流入沿海海域,或污染海洋環境及危害海洋生態。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梁美儀於2016及2017年,指導博士生楊韻怡在本港沿海水域的15個站點,採集海水樣本分析蚊油成分和水平,又利用海洋代表性物種測試蚊油毒性。研究發現,蚊油對海洋生物具有毒性,影響生長甚至導致死亡,而本港沿海海水中普遍檢測到高水平蚊油,其中9個站點的蚊油濃度對海洋生物,會產生中度至高度的生態風險。
吐露港有3個站點的蚊油濃度,超過安全閾值的兩倍。(資料圖片)

研究在15個站點採集水樣,當中紅色圓點顯示該站點危害商數超過1,而藍色圓點則顯示站點危害商數小於 1。(港大提供)
研究小組亦分析從政府供應商處購買的蚊油,發現成分類似石油的脂肪烴混合物,港大指石油可令海洋生物窒息和產生毒性反應,導致魚類和鳥類等死亡。檢測的15個水域站點當中,吐露港和赤柱灣共4個站點的蚊油濃度超過安全閾值的兩倍,另外有5個站點危害商數大於1。

楊韻怡在香港仔水域收集海水。(港大提供)
梁美儀認為,吐露港水域蚊油水平普遍較高,或因該地區的水文條件所致。吐露港是半封閉的水體,水流相對較慢且水體交換率較低,導致蚊油在吐露港及赤門海峽水域積聚。他指蚊油水平潛在的生態風險不容忽視,應改善蚊油使用、確保沿海水域蚊油水平低於安全閾值。楊韻怡建議,政府可用其他控制蚊蟲幼蟲方法,透過更具可持續性和環保的殺生劑取代蚊油,盡量減少對海洋環境影響。這是全球首個對蚊油毒性和生態風險的綜合評估。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學術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中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