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容識別系統帶來方便,亦帶來私隱憂慮。(資料圖片、互聯網)
近日人人在Facebook(FB)或Instagram(IG)鬥貼陳年舊相,與最新玉照來個10年前後對比,務求獲得朋友一句「靚咗喎」或「唔識老」稱讚,但有分析指,沒多少人意識到玩這《10年挑戰》(10-year challenge),猶如自洩私隱,可能被大規模收集,以訓練面容識別系統,除可涉及監控,「衰老速度」太快的人,隨時會被保險公司加保費。

歌手Madonna亦在IG玩《10年挑戰》。
科技雜誌《Wired》一篇評論文章指,有關照片可用作訓練面容識別系統,更準確地推斷民眾年紀及樣貌變化,指這聽來並非壞事——往好處想,警方尋找失蹤兒童時,可藉有關系統推斷事主的近期樣貌,有利尋人;若說好壞參半,則可助廣告商針對特定年齡層宣傳,但文章認為不能忽視當中的隱憂,例如當技術發展成熟,不排除保險公司收集面容變化資料後,可按民眾的「衰老速度」來釐定保費,甚至拒絕承保;又指美國網購巨擘亞馬遜(Amazon)2016年起,為當地執法部門提供實時面容識別服務,令人關注警方除以此追蹤疑犯,亦可能會監控示威者及並無犯法的「麻煩分子」。
用戶主動驗明正身兼標示年份
文章指,固然FB上本來已有大量用戶的照片,可被有心人用於開發面容識別系統,但問題是相片量多之餘、內容又雜亂,且用戶不一定按拍攝時間上傳(最新上傳的不一定是近照),而《10年挑戰》的關鍵,在於用戶主動「報料」,提供標明是自己的清晰面容照片,更清楚標示年份,屬「非常龐大的資料」,令收集及篩選工序大大減少。
該篇周二刊於網上的文章,至今已被分享逾40萬次,受私隱爭議困擾的FB回應稱,《10年挑戰》是網民自發製作並廣傳,並非由該公司發起,強調FB從中並無得益。

《10年挑戰》不斷「進化」,已由民眾自拍照,擴展至各種議題,包括以兩張北極熊照片,帶出北極熊10年來生活環境愈趨嚴峻,令其餓至「皮包骨」。

《Wired》的評論文章點出《10年挑戰》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