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工程石屎測試涉造假風波,隨著政府推出多項補救措施而稍為平息,惟工程業界對箇中造假誘因依然眾說紛紜,有工程師估計,承接政府工程化驗服務的工務試驗所,全港僅有18台化驗機器,每日只可作有限化驗,有可能石屎檢驗樣本的數量太多,應接不暇而偽造測試結果,敷衍了事。
廉政公署上月拘捕土木工程拓展署委託的21名試驗所人員,涉調整測試器材偽造進行石屎壓力測試的時間,由原來的石屎出廠30日做測試改為28日;以及用金屬校準柱或強力石屎磚「掉包」取代石屎樣本。資深土木工程師倪學仁解釋,調整測試時間或源於試驗所管理不善,因要進行測試的石屎樣本數量太多,未能在預定時間完成,「有一段時間,若幾個地盤搏命落石屎,會做唔晒。」而本港處理政府工程的試驗工作僅有18台儀器,恐只作限度試驗。土力工程處前處長陳健碩同樣估計試驗所管理出問題,不涉貪污。
倪學仁稱,石屎樣本「掉包」則是「匪夷所思」,無從解釋。陳健碩認為,「掉包是否屬實都唔知」,仍待廉署查證,現看不出有貪污誘因。
引入「雙重測試」比對結果
立法會議員姚松炎將向土木工程拓展署建議改善檢測方法,如每批石屎磚樣本,均交由兩間不同試驗所負責,最後再比對測試結果,例如以往由一間檢驗100個石屎磚,改為兩間各驗50個。倪學仁則認為建議僅會令運輸成本增加,整體工作量不變。中期及長期措施則包括要求創新科技署檢討試驗所的發牌制度,修改「釘牌機制」,對違規試驗所加重懲處,以及就試驗所各級人員實行註冊制度,並諮詢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