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疫情期間大家都要遵守社交距離和隔離措施,市民被迫加快融入「數碼化」生活。然而許多長者於應用數碼產品時會碰到不同問題。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轄下的效率促進辦公室負責支援的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早前撥款資助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就業網絡推行的「跨代。網樂」項目,招募及培訓50名待業或就業不足的非在學青年組成「數碼關懷隊」,一對一教長者使用智能電話和應用程式,協助「老友記」使用數碼科技,同時促進青年就業。
「項目於2019年尾開始撰寫計劃書,當時因疫情而須加快數碼化生活,但無論使用智能手機聯繫親友、看網絡醫生等,對長者都有一定難度,在疫情高峰期時更造成長者社交孤獨,甚至感到沮喪。」青協青年就業網絡中心主任黃民信指,另一大問題是青年失業率急升。項目以「過渡性工作」概念,讓青年以兼職模式,發揮自己熟悉智能產品的專長,於接受系統培訓後指導長者學習使用智能手機和Apps,助老友記解決問題;而一批剛畢業或工作經驗不足的年青人則透過「兼職工作」獲得補貼,同時可提升自信心及適應職場的模式。
比預期理想 七成青年成功投身職場
「在疫情高峰期實體活動被逼暫停時,我們除會至電與長者保持聯絡外,更得到社創基金支持,拍攝了十條短片示範如何解決長者常用程式所遇到的問題,讓老友記可以隨時找到解決方法。」另一方面,青協亦為參與項目的年青人提供就業輔導。項目已進行了六季,至今有七成參與的年青人成功找到工作。青協青年就業網絡青年工作幹事甘愷怡則指,難忘其中一位原本從事美容業的參加者,憑著指導長者學用智能手機的經驗,獲僱主聘用入職電子產品公司成為熱線客戶服務員。
個案分享:
「平時我最常用Whatsapp及WeChat等軟件,主要用來找朋友。剛才這位姑娘教我怎樣使用語音聊天功能。」此外,劉伯伯平日亦會用手機查看交通工具到達時間或購物等。而青年大使詩敏則教他用語音搜尋功能,只需按鍵說出公司名,便會自動搜尋並顯示相關公司的地址,無需打字或手寫更方便。
原本於機場工作的詩敏,因疫情需要停工加上想轉換工作環境,因此參加計劃了解未來的職業路向。她為了方便照顧嫲嫲,亦有修讀職業治療助理相關課程。她希望藉計劃讓長者更多使用手機和通訊軟件,以保持與家人和社會的連繫。與的長者相處讓她覺得工作極具意義,而且得到長者的認可亦讓她增添自信心。她現已加入院舍工作,從項目學到對長者有耐心、同理心、細心觀察長者的需要和虛心學習等,都有助她今後為長者提供更優質服務。
「我本是Freelance繪畫導師,因疫情期間縮班,當得知項目既可幫助長,亦可與社會保持聯繫,覺得有意義故參加。」Stanley從中學習與長者溝通,聆聽和了解長者需要,有助其投身職場時能有所提升。他難忘於疫情期間院舍和中心停開,需用手機視像與長者上課,他用一部手機拍攝,另一部手機則作示範,讓長者更易明白如何操作。從項目得到的經驗,有助現已投身全職行政工作的他,於工作中提升溝通和表達能力。他日後亦會繼續做義工服務長者。
平日除了用Whatsapp及WeChat與親友保持聯繫,余女士亦會用地圖及會於搭長途車時玩小遊戲。她指:「很感謝他(Stanley)細心及耐心教我用這些Apps,更將步驟寫下來讓我可以隨時重溫,這樣便不怕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