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選舉制度下首場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地方直選有135萬人投票,投票率30.2%,是回歸以來最低,比2016年的選舉,下跌28個百分點。非建制派在地區直選20席全軍覆沒,建制派則僅差一席便全攬90席;政黨中,民建聯成為大贏家,議席增至19席,佔逾兩成。特首林鄭月娥指,投票人數達135萬,反映獲得很多市民支持,但有學者認為,議席幾乎「清一色」由建制派取得,相信並非北京樂見。攝:陳奕釗


周浩鼎及李慧琼成為地區直選中的票王及票后。

葉劉淑儀(右三)對結果非常滿意。
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創新低,林鄭月娥昨早承認,投票率「比往時低一啲」,但政府對投票率從來沒有目標,故「不可論得失」,並指投票人數達135萬,因此不認為本屆選舉不重要或缺乏選民支持。
對於前年區議會投票率達破紀錄的71%,林鄭說,如果高投票率是建基於「政治劣質化」、「污名化」和「社會兩極化」,並不值得認同。被問及如何看待未有投票的逾300萬選民,林鄭月娥指無法分析市民未有投票的原因,要交由其他意見領袖分析。她又稱,期望新一屆立法會行政立法發揮良好互動,共同解決香港的民生議題。新一屆立法會任期由明年1月1日開始,剛獲選的議員將於明年1月3日於立法會大樓會議廳宣誓,由林鄭月娥監誓。
選舉結果方面,十區地區直選,非建制派全部落敗,票數更被對手大幅拋離,只有自稱非建制的新思維主席狄志遠,在社福界憑1,400票勝出,擊敗民建聯的朱麗玲及復康力量會長葉湛溪。他表示,對於非建制幾乎全軍覆沒,感到失望,又表示「我贏咗選舉我就有認受性,唔會覺得自己太卑微;從來一把聲音都係好過冇聲音」,強調自己會承接泛民在狹縫中奮鬥的責任,未來不排除民生社會議題上會與建制派合作並借力。另外,今屆的白票及廢票,按推算逾2.7萬張,約佔2%,比例創歷屆新高,以票數計則為第三高。
葉劉淑儀形容新民黨「大勝」
新一屆立法會90個議席中,民建聯佔19席,比上屆多6席,繼續是議會中第一大黨;該黨在10個地方選區各佔1席,當中周浩鼎及李慧琼更分別以93,195及95,976票,成為今屆票王、票后。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指,未來會加強與不同黨派合作,又不猜測投票率低的原因。工聯會取得8個議席,比上屆增5席,成為第二大政團;經民聯有7席,是今次唯一少了議席的傳統建制政黨。新民黨有5席,增加3席,主席葉劉淑儀對結果非常滿意,形容是符合預期兼「大勝」。自由黨則維持4席。教聯、勞聯、實政圓桌等各佔1至2席,其餘三十多個議席的當選者,參選時報稱無政治聯繫。
蔡子強:非建制派支持者抗拒新制度
是次選舉投票率僅三成,分析指大部分非建制選民沒有投票,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接受本報訪問時指,投票率反映非建制派支持者抗拒新制度,而12位非建制派侯選人的知名度和質素亦不足,欠缺說服力。其中,他指走「第三路線」的新思維和民主思路得票十分慘淡,僅數千票,顯示這兩個組織對非建制選民來說認受性不高。而前泛民議員今次的得票與過往相差極遠,顯示他們已經過氣,政治表現亦令市民離棄他們;餘下的大多為名不見經傳的人,市民對他們認識度不足,綜合以上原因,令非建制選民在今次選舉中失去蹤影。
89:1的議會非中央樂見
對於建制派佔立法會89個議席,蔡子強擔心未來議會過分配合政府,缺少了必要的監督,亦認為這不是中央樂見的畫面。他指,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曾發文表示「建制派全勝即輸」,甚至呼籲考慮投票給非建制候選人,「好明顯現在非建制全輸不符合他的期望」。(相關新聞見A2)

林鄭承認投票率較以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