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4-07-19 04:30:36
日報

逐寸拯救博物館劣化藏品 文物修復師助重見天日 

分享:
文物修復師

郎翠妍修復十二屏《山水》的工作最具挑戰。(林俊源攝)

中國不少著名書畫源遠流長,放置在博物館內供人欣賞,全靠文物修復師的「拯救」,才可於合適的保存環境和狀態下重見天日。已有15年文物修復經驗的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至樂樓)郎翠妍表示,為保留書畫最原本的模樣,修復與保護文物工作同樣重要;希望加深市民對保存文物的認識,合力保護文物。

本身是化學系畢業生的郎翠妍,中學曾讀藝術,又到過英國深造油畫修復,於09年加入文物修復辦事處至今,先後派駐文化博物館和藝術館。藝術館在18年翻新重開後,便專注修復、研究和保護至樂樓和吳冠中的藏品,也有份參與至樂樓策展和裝展。

adblk6

郎翠妍修復過無數書畫,其中修復藝術館的一系列十二屏《山水》頗有難度。她稱,畫作新收時的主要部分狀態尚可,但有部件已分離及嚴重發黃,需花數月時間調配出合適的染料、製作淡色的絹,再局部重裱;又因該套藏品多達12件,須確保重裱後的整套作品都長度相同、顏色均勻,呈現出一致的視覺效果,令修復過程繁複,為她15年文物修復師生涯中具挑戰的作品之一。

她說,每件文物都非常獨特,會運用不同的修復技法,但背後的概念和目的相近,以保留原有筆觸和可逆性較高的材料「小修小補」作原則;如字畫有嚴重蟲蛀時,會用宣紙穩固狀態及逐一填補蟲洞,不會以墨水補色,以免無法分辨原作和後人填補的部分。

郎翠妍指,除修復外,保護文物也是工作的重要一環,在新收、借出或借入都要做氮氣除蟲和「身體檢查」,並要存於合適環境。修復師亦以高光譜成像儀等非入侵性儀器紀錄和分析作品,得出新的研究結果,發表相關研究論文。她認為香港在文物修復方面經驗不算資深,但使用的儀器和對藏品的研究都「真係唔輸蝕」;盼能舉辦更多教育和推廣活動,加深市民對保存文物的認識。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