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多聆聽子女的想法,可加強親子關係。(資料圖片)

疫情停課,受到的困擾
疫後復常,不少人精神壓力未有減少,學生要追趕學業進度,壓力更有增無減。有調查發現,逾八成被訪家長稱子女情緒在疫情期間受影響,其中一成更指子女幾乎每日情緒低落、抑鬱或絕望。而家庭快樂指數平均分為3.65(最高5分),只比疫情時微升0.03。家庭教育學院倡學校開設工作坊,令家長和學生認識精神健康,及時洞悉情緒問題。
家庭教育學院於上月18日至本月2日,電話訪問1,033名中、小學及幼稚園家長,82.48%受訪家長認為子女情緒在疫情間受到影響,63.41%間中或經常情緒低落、抑鬱或絕望,9.49%指子女有一半以上時間情緒低落,另9.58%更表示子女幾乎每天出現。另82.48%家長指,疫情停課期間,子女沒動力、做事都覺沉悶或不想做任何事。67.67%表示,疫情停課期間,子女不願或害怕溝通和接觸他人。
經歷疫情後,各有逾九成受訪家長認為對子女學習進度及社交能力受到負面影響,兩者各有逾三成感很大或極大影響。六成則認為子女精神健康受影響。
疫情後香港家庭和親子關係未有明顯改善,親子關係平均分為3.63,而家庭快樂指數則為3.65分,各有逾一成家長認為親子關係及家庭快樂指數不合格。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副主席余榮輝指,復常後,部分家長每周有2至3日可在家工作,但又未有理解子女恢復面授上課,卻仍會透過網上做功課,雙方或因爭用電腦等起爭執,摩擦機會增加。另方面家長和學校追趕學業進度,學生積累壓力會較疫情大。他建議家長應多聆聽子女擔憂、鼓勵表達情緒,並應幫助他們適應網課變實體課的環境轉變,避免施加太大壓力。

狄志遠(左二)和余榮輝(右二)。(潘善怡攝)
倡成立關注學生精神健康專責小組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建議當局成立「關注學生精神健康專責小組」,制訂篩查工具,評估學生及家長的精神狀況。他補充政府可因應測驗結果,將有風險個案轉介學校駐校社工跟進。惟「一校一社工」政策不足以應付學生需求,他續稱政府需提供相關配套,聯同家庭中心、青年中心或其他NGO支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