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振邦攝)
不少人會吃雪糕消暑,但雪糕安全卻現隱憂。本地生物公司「水中銀」5月在市面抽驗9個雪糕品牌29個樣本,發現三成半、10個樣本未能通過生物毒性安全測試。營養師建議,選擇較口味較簡單的雪糕,減少攝取添加劑。
「水中銀」用「斑馬魚」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和成分測試或篩選。樣本原產地包括香港、法國、瑞士及新西蘭,其中10個樣本未能通過急性或慢性毒物測試,另外12個樣本則屬品質卓越,消費者可安心選購。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左)稱,現時法例要求的安全檢測只針對較常見的化學物,但不同成分混合後或會出現具毒性的「雞尾酒」效應,情況並不罕見,今次測試主要是研究這類化學物混合後情況。
品質卓越的樣本中,一半為雲呢拿味,杜偉樑指只屬偶然。而營養師李杏榆(右)推測,雲呢拿雪糕或因相對不用太多添加劑有關。
她又指,部分雪糕會依賴化學物調配出不同口味或口感,愈複雜的口味、口感,便需要愈多添加劑;另外色素及防腐劑均常遍用於雪糕,惟這些卻屬非必要成分,有研究更指出兒童攝取過量色素可致過度活躍。她建議,市民選擇口味簡單的雪糕,可減少攝取添加劑,亦可選擇以乳酪成分為主的雪糕,因益生菌可促進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