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一項由家長角度出發的調查發現,36.5%受訪家長認為,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偏低,超過半數認為港青較自我中心。負責研究的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圖)指,就調查結果,加上近期校園師生衝突,反映年輕人的品德教育水平亮起紅燈,建議家長和校方,都要更重視年輕人的品格教育。
理大與和富社會企業合作的「塑造品格.共創未來」大型研究計劃,早前訪問9所學校、共431名中學生家長,該項研究是繼訪問中學生、教師後的第三項研究。研究發現,三至四成受訪家長表示,青少年有物質主義傾向。四成家長認為現時學校提供的品德教育不足夠,約六成認為生活技巧教育不足。
家長對自己子女評價較高
受訪家長對普遍香港青少年品格特質的評價較低,認為在很多方面有待改善,特別是樸素(34.5%)、尊重傳統文化(34.1%)、勤勞(33.9%)、自律(31.2%)和樂於奉獻(26.5%)。但受訪者對自己子女評價較高,包括超過九成認為自己的子女樂於助人(96.1%)、善良(95.3%)、友好(90%)。但部分人認為子女在勤勞(21.2%)、自律(18.9%)、尊重傳統文化(13.1%)、樸素(10.4%)和樂於奉獻(10.4%)方面表現欠佳。
受訪家長普遍認為自己的子女和一般香港青少年的社會心理能力都較弱,如做家務(子女:40.8%;青年:52.6%)、關心社區(子女:30.5%;青年:38.6%)。調查亦問及家長與子女就30項道德相關話題的討論程度,逾兩成表示從未和子女討論關於利他主義、信仰和違規行為。石丹理認為,青年道德水平下降,與社會轉變有關,社會價值逐漸變得多元,提高了年輕人分辨是非的難度。但他亦指出家長是塑造子女的源頭,現時不少家長將子女交由傭人照顧,較著重學業成績,沒有親自管教和灌輸正確價值觀。
多宗校園衝突 道德問題亮紅燈
就近年有多宗校園衝突,由港大學生衝擊校委會、至日前有浸大學生衝入教員室,以粗口辱罵教職員,石丹理認為,事件反映青年道德問題已亮紅燈,「作為大學生,有一定知識水平也說粗言,反映本港品德教育很悲哀和失敗,整個教育界及家長們要反思,香港年輕人是否病了。」建議家長和校方,都要更重視對年輕人的品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