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將至,相信不少小朋友已經磨拳擦掌,準備好逗利是。不過收到利是後,如何管理子女的利是錢成為家長新年一大煩惱,到底將利是錢全部上繳還是下放小朋友。香港教育大學及國際學術期刊主編陳中傑博士接受訪問時,認為家長直接收走子女利是錢是剝奪他們的學習機會,建議父母與孩子一同討論管理方法,同時利用記賬簿等工具,培養他們的儲蓄習慣。
管理利是錢︱幾時可以學理財?
大多數家長不清楚何時讓子女學習理財,總覺得要待他們長大後才理解理財觀念。陳中傑表示,小朋友於幼稚園階段已有基本金錢觀,幼稚園老師會教導他們認識香港不同硬幣、紙幣及電子消費工具,同時課程涵蓋分辨需要及想要的概念。不過,普遍幼稚園學生消費決定權仍在父母手上,要待小學階段擁有自己的零用錢後,才可實踐所學的理財觀。
同時,不少家長要求子女做家務換取零用錢,希望讓他們珍惜每分錢。但陳中傑認為,家長避免使用過多物質獎勵子女,過分強調金錢獎勵可能導致子女與親朋戚友比較獎勵的金額,甚至用金額衡量父母對孩子的愛。
管理利是錢︱包利是學理財
新年前包利是為家家戶戶必做準備之一。陳中傑認為,家長可先教導利是錢背後的意義及歷史,讓子女了解中華文化。陳中傑同時指出,包利是屬兒童學習理財的好時機,於電子支付盛行的時代中,他們可於包利是期間認識不同紙幣,將課堂所學貫通日常之中,家長亦可趁此機會,教導小朋友每分錢是父母辛苦賺的,為未來理財打下基礎。
管理利是錢︱共同討論
收到利是錢後,上繳或下放往往成為親子拉鋸戰。陳中傑建議家長應與子女一同商討如何處理利是錢,如果家庭有經濟需要,應與子女坦誠解釋,亦可從中培養同理心及家庭責任。陳中傑建議,父母可使用我的訊息作表達技巧,以我作開首,例如爸爸我需要小明的利是錢交屋租,透過說明自己的困難,讓對方了解及更易接受自己的感受,避免威迫利誘。
他提醒,父母切勿直接沒收子女利是錢,除了讓小朋友不開心,影響親子關係,更是剝奪他們學習機會。小朋友能從管理利是錢中,學習不同理財觀念,例如分辨需要及想要等概念。父母亦可教導子女將利是錢分成三份:儲蓄、分享及消費,讓小朋友明白如何平衡各方面的需求。
管理利是錢︱培養良好理財觀
陳中傑認為,家長不妨下放管理利是錢的權力,藉著機會教導子女良好理財習慣,包括量入為出、將消費分為需要及需要、先儲後用及培養記賬習慣等。他指出,從學習良好理財觀中能學習如何克制衝動、延遲享樂及自律,預防日後打機課金成癮及賭博失調等問題,有利孩子的生涯規劃。
電子支付是大勢所趨,但電子支付容易令人消費超支的副作用,不禁讓某些父母擔心能否讓孩子自主管理八達通等電子支付工具。陳中傑提議,父母可於子女小學階段時放手予他們自主管理八達通,切勿開通自動增值功能,讓小朋友明白買東西需付款及金錢有限的概念。當子女消費超支時,在安全情況下,不妨讓他們承擔適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