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邁向智能化,交通配套和供電基建可謂箇中重要一環,而香港政府先後於2017年和2020年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及其「2.0」,對智慧出行與智慧能源部署有明確描述。然而香港人煙稠密,供電和道路網絡規劃複雜,如單純模仿外國城市引入無人智能駕駛及再生能源應用,或未能切合香港實際需要,變相事倍功半。香港應用科技究院(簡稱: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Denis指出,應科院作為本港科研重鎮,助力政府願景,以符合香港積極推展車聯網和直流電供電試驗。「前者已進入次階段測試,技術擴展至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後者則已在機電署總部試驗。」透過應科院與其他持份者的參與,他認為香港邁向亞洲智慧城市的典範,絕非紙上談兵。
全球最長公路測試 往來科學園與沙田市中心
主要幹道、隧道及核心市區道路擠塞和意外,一直都是香港交通問題的痛點。Denis表示像外國的道路網較寬闊,密度較低的地方,較適合集中以GPS為無人駕駛車輛導航定位,以及車載光學雷達來學習避障。「不過香港街道狹窄,人車爭路時有發生,比起只依賴車內智能駕駛,部署車聯網更能切合本地交通問題,不止減低意外發生外,這些流量數據還能為塞車路段和隧道等,長遠採取動態收費,按時疏導分流。」所謂車聯網(C-V2X)技術,是指車輛之間、車輛與行人、車輛與道路基建以及車輛與網絡之間的低時延通訊系統。系統能實時信息傳遞,讓使用者、車與道路基建互相協調配合,即時對道路使用者進行路況匯報與警示,加強道路安全和輔助駕駛。應科院去年3月開展全球最大型車聯網公路測試,全長14公里,往來沙田市中心和科學園。「首階段為期9個月,已於去年完成,次階段計劃亦已於今年7月開始,同樣實行9個月。我們今次邀請公共交通車輛一同進行測試,市民亦會見到沿途街燈和交通燈等設施,安裝了貼上ASTRI標記的測試箱,用來傳輸訊息和收集路況數據。」他補充。
車聯網將連接大灣區 建智慧出行生態圈
前年12月政府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中,已重申車聯網及自動駕駛車輛的技術和行業發展,以期最終引入配備車聯網的自動車輛。他解釋現時應用場景豐富,如實時預覽前方交通燈號資訊、交通管制提示、盲點車輛切線警示、迴旋處匯入預警、前車碰撞和行人過路警示等。而對政府而言,技術還可應用在交通監察、事故管理和路線規劃等,提升交通效率,「長遠車聯網更能配合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協助判斷隱藏危險,提升道路安全。」針對本地車聯網的普及路線圖,Denis期望於5年內能夠有無人接載巴士,行走科學園至沙田市中心,進而拓展至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並與道路使用者的手機App串接提供資訊。他估計,「10年後或能於大嶼山實行車聯網先導計劃,為香港智慧運輸發展奠基。」然而車聯網不單止在港部署,應科院的計劃還已顧及大灣區整體交通需要。他預告,「我們轄下位於深圳的研究院已聯同大陸創科方面,為2025年車聯網互聯互通的完整設計及落地驗證,並完成跨灣區自動駕駛應用設計,期望明年底獲得階段結果。」Denis暗示在深圳亦會有4至5個選址進行車聯網測試,包括福田、坪山、寶安、龍華區等,「不久將來可望無人車從科技園經河套區過關深圳,港深兩地共用同一車聯網技術和標準。」
直流電直接供電 慳電最直接
香港要建構智慧城市,還要在2050年落實碳中和,節能減電勢在必行。有統計指全港九成耗電來自公私營樓宇設施,佔六成全港碳排放。「我們現時所用的交流電技術,在電壓轉換過程中會出現電力浪費問題。如果大廈能夠以直流電直接供電,功率轉換次數將減至最少,電力損耗可大減50至78%。」然而Denis表示由於交流電是雙極電壓,直流電則是恆定的正電壓,短路電流會持續增加,增速亦較快,故障風險較高。「針對直流電直接供電,我們設計一種超快速固態直流斷路器,可在故障發生時較傳統電阻快達千倍,以微秒之差反應,保護配電基建。」
新技術基於應科院的碳化硅高效電源轉換方案、超快速直流保護裝置、實時監察和電容器在線預防性維護等的先進技術。Denis指團隊已研發一套大廈智能電力監測系統,讓機電人員於後台中央管理用電設施,有效監測電流穩定性。他續指中國大陸部分地方與不少歐美國家已試行類似系統,因此香港政府在引入再生能源的同時,也要想辦法改善樓宇的慳電效能。「現時機電署總部會議室,已試行直流電供電。」展望未來,他指將專注開發具備故障辨識功能的能源路由器和智能直流斷路器,廣泛地協助全港推行直流電供電技術。
網址:https://www.astri.org/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