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4-02 07:30:00

健康研究所|心臟病接住就中風?降膽固醇藥效用不理想需盡快轉換藥物

分享:

雖常說中風總是來得毫無徵兆,但亦並非無跡可尋。而為了讓市民了解有助發現中風的線索,香港中風基金會推出一連3集《中風偵查社》,透過偵查不同患者個案,幫助大家了解更多中風相關資訊。今集中風個案主角Jenny的叔叔過去10年間曾進行多次心臟手術,惟最近進行心臟手術後突然中風,對於叔叔的身體接二連三發生不同問題,Jenny希望能得知箇中原因。

 

心臟問題與中風有共同誘因

很多人以為心臟與中風之間並沒有關連,事實上兩者都有共同誘因,譬如吸煙、三高等高危因素。心臟科專科高耀鈞醫生解釋:「這些高危因素會增加心臟形成冠心血管粥樣硬化的機會,一旦瘀血形成,阻塞心臟血管,便會造成心肌梗塞;這些高危因素也會增加腦部血管粥樣硬塊的形成,如果腦部血管閉塞的話,便會引致缺血性中風。」另外香港中風基金會成員暨神經外科專科黃秉康醫生亦指出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風險可高達5倍,所以提醒患者如發現曾因心跳加速而導致氣喘、「唔夠氣」或頭暈時便應盡快進行心電圖或其他檢查。

adblk6

 

抗血小板藥與抗凝血藥大不同

心房顫動患者心跳較不規則,因而影響血液循環,形成瘀血造成阻塞,引致缺血性中風。為了阻止瘀血的形成,一般處方抗凝血藥為首要治療方案,假若患者服用抗凝血藥後出現出血情況的話,醫生或考慮替患者進行封堵左心耳手術,以減低因停藥而增加中風風險的機會。

不少心房顫動患者混淆抗凝血藥和抗血小板藥,誤以為服用抗血小板藥,即阿士匹靈,便能有助預防因心房顫動所致的中風。高醫生表示:「抗凝血藥和抗血小板藥兩者均屬薄血藥,但抗血小板藥主要用作抑制血小板功能以減低血管阻塞,而心房顫動是因心臟不正常跳動,以致血液停滯並凝固成瘀血,因此需服用抗凝血藥才能發揮效用。」

 

用藥後膽固醇仍未受控可考慮PCSK9抑制劑

個案提到Jenny叔叔曾進行多次心臟手術,亦正服用多種藥物控制病情,如降膽固醇藥物,到底為何還會導致中風?高醫生解釋:「雖患者一般透過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藥物,便可有效降低膽固醇水平;但同時亦有部分患者服用後效果並沒有預期般理想,這類患者可與醫生商討是否需轉換其他藥物。」

除口服藥外,現時患者仍可透過針藥治療以幫助降低膽固醇,如皮下注射PCSK9抑制劑。患者只需每半年注射一次便可幫助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另外亦有研究指出此針劑可降低患者出現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減低患者因高膽固醇而引致其他併發症的風險。

adblk7
香港中風基金會成員暨神經外科專科黃秉康醫生(左)、心臟科專科高耀鈞醫生(右)

香港中風基金會成員暨神經外科專科黃秉康醫生(左)、心臟科專科高耀鈞醫生(右)

中風基金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