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慢性腎病並無明顯徵兆,病情難以察覺,臨床上不少個案都是在身體檢查時,驚覺自己患上此症。有腎科專科醫生指出,如患者沒有獲得適切治療,腎功能便會逐漸衰退;隨病情步入晚期時,他們更需要終生進行洗腎以維持生命。因此,醫生呼籲長者及高危患者,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洞悉健康隱患,及早接受治療,包括透過使用新型藥物穩定病情。
腎病無聲易忽略
在醫學界定義上,若患者的腎功能受損超過三個月,便可被診斷為患上慢性腎病。腎科專科醫生譚雋熹表示,早期至中期的腎病並沒有明顯症狀:「臨床上,有一些腎功能僅剩下三至四成的患者,仍然沒有明顯病徵,或只會出現小便有泡的蛋白尿症狀;當腎功能進一步衰退時,他們或會出現血壓高、痛風等併發症;而病情嚴重時,更會出現貧血等症狀。」
長者及高危人士定期體檢
譚醫生建議市民,隨著年齡增長,應每年進行身體檢查,包括血液及尿液化驗,簡易地監測血尿、蛋白尿、腎功能等情況,篩查出早期腎病,防患於未然。而家族有腎病病史、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肥胖、吸煙的人士,皆屬慢性腎病的高危族群,應更為謹慎,有需要時應每三個月進行定期檢查,有助及早發現與介入可能出現的病情,減低患上併發症的機會。
譚醫生補充,大部分慢性腎病患者的腎功能無法逆轉,更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當腎功能降至10%或以下時,他們便需要終生接受洗腎,對身心帶來沉重負擔。
新型藥物延緩腎老化
在治療方面,「ACE抑制劑」及「ARB」為傳統的降血壓藥物,能改善蛋白尿的問題。譚醫生表示,現時有新一代的藥物SGLT2抑制劑供患者選擇,能同時控制血糖及降低蛋白尿:「有醫學研究證實,SGLT2抑制劑能減慢患者的腎臟老化速度,有助保護腎臟健康,非糖尿病患者亦可適用。」
譚醫生提醒患者,如出現痛症問題時,應先諮詢醫生意見,切忌自行服用消炎止痛藥物,以免加劇腎病病情。此外,患者應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包括遵從「少鹽、少糖」的均衡飲食原則,更要控制體重;他們亦應依從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有助促進身體及腎臟健康。而糖尿病及高血壓的腎友,更要妥善控制血糖及血壓水平,避免加重腎臟負擔。
20多歲的王小姐患有腎小球炎,接受類固醇藥物治療後但成效欠佳,再經醫生評估並轉為服用ACE抑制劑、ARB及SGLT2抑制劑進行治療,其後蛋白尿及腎功能得以妥善控制,亦沒有出現血糖、血壓過低的情況,加上藥物副作用低,醫生並建議王小姐可長期服藥以穩控病情。
譚雋熹醫生提醒,慢性腎病的不同治療方案,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