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治療癌症成為近年大勢所趨,除了常規的手術、放射治療、化療等選擇,也可以因應腫瘤標記,於晚期或復發時配對合適的標靶藥物或安排免疫治療。以本港最常見女性癌症之一的子宮內膜癌為例,如果患者經檢測後發現其腫瘤帶有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生物標記,除了傳統化療以外,治療時可以安排加上免疫治療使用。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由於帶有dMMR的腫瘤會有過量表達PD-1免疫受體及其配體的情況,因此抑制PD-1/PD-L1能夠達到一定治療效果;配合化療使用,能夠產生協同效應,抑制腫瘤生長。
根據醫管局最新數據顯示,子宮體癌為本港婦科癌症中排名第二位,錄得新症個案接近1,200宗,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7.5歲。臨床腫瘤科專科羅麗柔醫生指出,「有接近七成半至八成子宮體癌均屬子宮內膜癌,而子宮內膜與子宮頸並非同一種器官,兩者的分別就好似口腔內膜及嘴唇,雖然相連,但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
早期症狀不明顯 易與停經混淆
早期的子宮內膜癌症狀不明顯,例如陰道異常出血,包括停經前經期長而頻密、經血多或經期之間出血等等,但這些症狀可能會令婦女誤以為停經不穩定所引致。一名年約49歲女士,早前出現不規則經血,誤以為是接近停經的徵兆。但後期發現肚腹開始腫脹,經過醫生檢查後發現,確診患有子宮內膜癌,再進一步檢查,了解到其腫瘤特性,帶有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生物標記。醫生因而為她選用免疫治療加化療,成效理想。
羅醫生表示,大約有三成子宮內膜癌患者帶有dMMR的生物標記,現時可以透過免疫組化(IHC)或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來評估,其後再因應患者身體情況及癌症期數,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晚期或復發、具有dMMR子宮內膜癌的治療選擇
傳統上,倘若患者的腫瘤已屬於晚期或復發,一般難以透過手術完全切除。因此,治療大多數會安排化療,以盡可能縮小腫瘤,但相關成效有限。隨着近年發現特定的生物標記,相應的治療亦相繼出現。以帶有dMMR生物標記為例,由於dMMR會過度表達PD-L1免疫受體及其配體(PD-L1及PD-L2),故透過抑制受體表達的免疫治療藥物,能夠提升免疫系統對腫瘤的識別和攻擊能力;再配合化療藥物,可以產生免疫調節效應,為晚期、具有dMMR生物標記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羅醫生指出,免疫治療需要定期接受靜脈注射,期間患者可能會出現皮疹、皮膚乾燥、肚瀉、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副作用,患者如果有任何不適,應馬上向主診醫生反映。此外,每種治療方法的成效各有不同,患者應該向主診醫生詳細商討,並因應個人病情、身體狀況,以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