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感與生俱來,幫助人類避免危險。但當對生活大小事都異常擔憂,並無法控制這種廣泛而持續的焦慮感,以致影響身體機能、工作及人際關係,就很可能患上廣泛性焦慮症。這種情緒問題,在香港,無論青少年和成年人,均愈見普遍,不過只要遵循適切的藥物及行為治療,可有效改善症狀。
本港有研究顯示,約7%的青少年有焦慮症,當中包括廣泛性焦慮症。2014年全港精神健康普查的數據也顯示,有13.3%的市民,一生中可能有焦慮症和抑鬱症等的情緒病。
焦慮致身心不安
精神科專科醫生譚鳳翎表示,「廣泛性焦慮症是較普遍的焦慮症之一,症狀包括凡事過分焦慮,卻沒有針對特定對象,且焦慮感難以自控,以致終日精神緊張,身體同時可能出現心跳快、呼吸急促、肚痛、反胃、作嘔、手震、易累又易怒、難集中精神、肌肉繃緊、時常感覺渾身不舒服、坐立不安,甚至失眠。」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指引,青少年只要持續6個月或以上有其中一項症狀,已經屬廣泛性焦慮症,成年人則要有3項或以上症狀,及持續出現焦慮的精神狀態,才可確診。
譚鳳翎續指,父母過分嚴厲、性格追求完美、公開試的壓力、朋輩關係欠佳或受欺凌,均容易令青少年誘發焦慮症狀,行為上更會出現緊張到說話「口窒窒」、難於跟同學相處、常缺席、在學校常要去休息室、甚至情緒受影響以致不能上課。治療方面,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配合輔導、放鬆練習,但如症狀嚴重,就需要加入藥物來控制。
按指示服藥 助穩定情緒
至於成年人的廣泛性焦慮症,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可欣指出,求助者由前線、中高管理層、以至老闆及自僱人士不等,除了家庭成長環境、本身抗壓能力等之外,長工時、多工作量、跟上司和同事的相處問題,以及財政壓力等也可觸發焦慮症狀。青少年時期有過焦慮症,長大後也可能會因要面對人生其他問題,導致壓力更大,「復發」風險也較高。治療方面,成年人大多需要藥物先穩定情緒,再配合心理輔導或認知行為治療,誘導他們逐步釋除過度憂慮,增強抗壓能力。
黃可欣表示,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士常憂慮藥物「要食一世」,所以自行調藥或停藥十分普遍,但這樣做只會影響治療進度,令復發機會大增,因為醫生調校藥物需時,藥物發揮效用也需要時間,她建議患者先向醫生了解所需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以減少對藥物的疑慮,安心服藥。現時藥物治療,會先採用血清素調節劑,若無效,則可選擇Alpha 2 Delta配體抗焦慮劑如普加巴林,或配合鎮定劑和安眠藥,以改善情緒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