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2021-09-20 10:30:00

【健康解碼】通波仔支架再進化 恢復血管應有功能

分享:

冠心病這個沉默的殺手估計每年奪去全球近700萬人的性命。究其原因,與其出現明顯病徵時,病情已屆嚴重有關。醫治患者,舒緩病情,以致防止突發心臟病及猝死,一般會為患者施行俗稱「通波仔」的手術,手術中放置支架也是多年來的主要治療方法,但並不代表治療方案止步於此,病者術後也須依從醫生指示作定期後續跟進,而支架在這數十年間亦進化不少,由以往純粹為血管提供支撐,發展至以新概念設計出能適應血管彈性和弧度的生物適應架,讓血管保留原有的彈性及供血功能,亦可望減少患者術後長遠的復發風險。

adblk6

心臟科專科譚劍明醫生解釋,冠心病患者的心臟冠狀動脈隨時間慢慢積聚粥樣斑塊,令血管逐漸收窄,直至嚴重收窄時,心臟血流受阻,才可能出現明顯病徵,如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若病者心臟病突發,更足以致命。要解決血流受阻的問題,便需及時安排「通波仔」手術(即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手術透過球囊開通收窄的血管,再放置支架支撐血管,恢復血流,解決血管嚴重收窄或堵塞。」

支架的演變 改善「通波仔」術後效果
要撐住血管讓血流順利通過,支架擔當著重要的角色,「為了完善患者術後的效果,支架也經歷多番演變——由最初期使用的無藥裸金屬支架,發展至藥性塗層金屬支架,當中後者亦經歷過改良,金屬支架的物料更薄更具彈性。隨着支架結構和藥物塗層的改進,使植入支架的過程更容易,減少併發症發生,同時亦希望改善患者術後效果。」譚醫生表示,經改良的藥物塗層支架在術後會減少復發風險,提升整體安全性,故為現時最普及採用的支架。

「不過,現時設計的支架在撐起收窄的血管的同時,亦限制了血管原有正常的移動、搏動、弧度和彈性,有醫學文獻就此作討論,這有可能解釋為何以往支架置入後,在長期研究數據中出現一些手術後發生的不良事故。」譚醫生說。

新設計的生物適應架 保留血管原有功能
根據文獻顯示,這款生物適應架在植入後的初期,跟傳統支架同樣為血管提供支撐,但它的金屬結構中,有部份結構會慢慢溶解及鬆開,在六個月的血管修復期後,支架能夠順應血管弧度,並容許血管在恢復一定範圍內的活動,包括收縮﹑擴張﹑扭動。此設計正是為了回復血管原有的功能——舉例,當患者運動時,心臟及身體需要更多的養分及氧氣,支架便能讓身體血管自然地擴張脈動,以增加血流供應,改善病情。當然,不同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有異,手術需要置放的支架類型、手術形式等亦要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而挑選,患者如有疑問,應向主診醫生多加了解,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adblk7
心臟科專科譚劍明醫生

心臟科專科譚劍明醫生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