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4-05-03 04:30:47
日報

每天活動30分鐘 慎防肌少症

分享:
每天活動30分鐘 慎防肌少症

每天活動30分鐘 慎防肌少症

肌少症是指肌肉的質量和強度,隨身體退化或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人體肌肉發展至30歲的高峰後,便會慢慢衰退。從40歲起,肌肉質量和強度每年平均分別流失1%和1.5%。大型綜合分析的研究顯示,60歲或以上華人,每100人便有15人患有肌少症,男女分布相若。

老人科專科醫生馬漢明指出,肌少症患者日常生活上或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例如行動緩慢、走路或爬樓梯乏力、不能負重和經常跌倒。除此之外,肌少症亦會增加骨折、代謝綜合症、心血管疾病、入住護理院舍、入住醫院和死亡的機率。」

adblk6

存活率較低

肌少症成因包括自然老化、長期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慢性腎衰竭、肝硬化、免疫系統失調和癌症)、營養素(例如蛋白質和維生素D)攝取不足、缺乏運動、吸煙和酗酒。隨新陳代謝減慢和內分泌轉變,脂肪會逐漸聚積在肌肉組織和腹部內臟,導致「肌少性肥胖」。馬漢明補充,跟肥胖或肌少的人士比較,「肌少性肥胖」長者更易罹患代謝綜合症和心血管疾病,存活率亦比較低。
 

肌少症

馬漢明建議長者每天做運動,並著重蛋白質等攝取。

篩檢與診斷

根據「亞洲肌少症工作組」2019年指引的建議,60歲或以上的長者可作下列篩檢和診斷,以斷定是否患有肌少症:
篩檢
1. 小腿圓周:男性少於34厘米,女性少於33厘米;或
2. SARC-F問卷(力量、行走、起身、爬樓梯和跌倒)4分或以上;或
3. SARC-CalF問卷11分或以上。

診斷
1. 肌肉強度不足(手部握力測試):男性少於28公斤,女性少於18公斤;和
2. 肌肉質量不足(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男性少於7.0公斤/米2;女性少於5.4公斤/米2。

持續運動均衡飲食

儘管現時沒有藥物可預防和治療肌少症,持續運動和均衡飲食是增加肌肉的最佳方法。馬漢明建議,「長者每天活動30分鐘,當中包括有氧運動(例如跑步、游泳或溜狗)和阻力運動(例如仰臥起坐、半蹲、握力訓練或彈力帶練習)。此外,太極和瑜伽可改善平衡能力,減少長者跌倒風險。蛋白質是製造肌肉的重要元素,成年人每天每公斤的體重需要1.2克的蛋白質以補充流失。因此,長者必須從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胺基酸或羥基甲基丁酸。」

adblk7

羥基甲基丁酸可以幫助體內蛋白質合成,減慢肌肉流失;而維生素D具有促進肌肉修復的功能,成年人每天需要攝取大約20微克(800國際單位),可改善肌肉的健康之餘,亦助預防骨質疏鬆。

肌少症

SARC-F問卷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