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臨近更年期的女性都會出現經期紊亂,而異常出血可能是患上子宮內膜癌的警號。婦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吳東耀表示,「有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在停經前,即約四十多至五十歲時病發。患者容易誤以為異常出血是步入更年期所致,而忽略了患癌的可能性。」
在香港,子宮內膜癌是頭號婦科癌症殺手,比卵巢癌及子宮頸癌更普遍,亦是女性第四常見的癌症。大多數子宮內膜癌患者都較難找出病因,而有少數患者是由於雌激素過盛,導致黃體酮及雌激素水平比例失衡,繼而刺激子宮內膜引致出現增生及癌前病變。此外,飲食習慣亦是其中一個引致雌激素水平上升的因素,如進食含有激素的雞肉,以及女士常作補身之用的當歸及燕窩。
逾七成早期發現
吳東耀表示,約75%子宮內膜癌患者已經停經。她們一旦發現異常出血,一般會即時求診,故在病情多屬早期階段時已能確診。然而,另外一部分患者由於在接近停經時患病,她們誤以為異常出血是更年期月經失調所致,因而延誤求醫。不過吳東耀強調,「發現停經後出血不一定是癌症的症狀。因為女性的子宮內膜很薄,容易破裂流血。建議有經期紊亂或異常出血症狀的女士,可以盡早作超聲波檢查及抽取子宮內膜組織化驗,方能排除患癌的可能性。」
手術切除子宮
子宮內膜癌患者主要以手術治療,即把整個子宮,包括子宮頸、卵巢及輸卵管切除。吳東耀解釋,「基於卵巢的雌激素會令細胞出現病變,加上子宮內膜癌的細胞有一成機率擴散至卵巢,故多建議患者一併切除卵巢。但對於一些未停經又欲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除手術治療,患者亦可以選擇口服黃體酮及藥性子宮環治療方法,成效約50%。」
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醫生亦會將患者的淋巴擴散風險分級,擴散風險高於一成已屬高風險,醫生會在手術過程中切除患處附近淋巴作化驗,以監察癌細胞擴散的機率。對於最有可能受影響的前哨淋巴,現時的技術已能針對性地切除,大大降低以往需要切除全部淋巴,導致淋巴水腫等併發症的風險。
微創復原快
隨技術及儀器進步,子宮內膜癌的手術已由傳統開腹逐漸全面轉為微創,傷口更小、復原時間更短。吳東耀指,「微創手術的技術一直在發展,由以往需要三個小切口,發展成單切口腹腔鏡手術以及無切口的陰道自然孔洞內視鏡手術(vNOTE)。配合新技術及儀器,可以更有效、安全地完成手術。患者的痛楚及受感染的風險也會大大降低,復原速度亦更快,能享有更佳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