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小時候成績中上,但投身職場後卻難以集中精神,並經常因工作表現而被上司責備?這或是不少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患者的寫照。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表示:「部分患者雖於成年後確診,但其實病徵早於12歲或之前已出現。」惟ADHD就像懂隱身術,部分患者即使病徵出現亦難以察覺,直至成年開始工作後,甚至衍生精神科共病,才赫然發現原來ADHD一直存在。
兒時病徵難察覺 成年後或因精神科共病求診
根據ADHD的定義,成人患者早在12歲或以前已患病,惟因不同原因延誤了診治。不少ADHD患者都聰明醒目,所以即使兒時已有徵狀,但卻沒有反映在學業成績上。而患者的病徵亦會「選擇性」出現,尤其在熱愛的科目表現會較好,以致家長或忽略了ADHD的可能性。而相對較明顯的「過動」表現亦常被家長認為是較好動或只是頑皮,誤以為是正常現象,因此沒有帶子女求醫。
三分之二的兒童ADHD患者長大後仍會受病徵影響,延誤治療或會帶來嚴重後果。ADHD患者追求具刺激性的事物,促使腦部釋放多巴胺。張醫生解釋:「刺激性事物可以增加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部分患者會透過酗酒或吸食毒品令自己感覺良好,久而久之便會上癮。」另有部分患者或因衝動等症狀而較難控制個人行為,導致有機會因而犯罪。
張醫生分享:「因工作對專注力的需求比求學時高,不少患者投身社會後病徵變得相對明顯,除了患者發現自己粗心大意外,亦有不少因上司責備而察覺問題,再而求診。」另外,亦有部分患者因情緒共病如抑鬱或焦慮等而求診,經診斷後才發現同時患有ADHD。當患者求診時,醫生會讓患者回顧兒時情況、以往學業成績、成績表上的評語及社交狀況等,亦會訪問他的朋友及家人以得知更全面資訊,從而作出診斷。
長效藥物助增治療依從性 紓緩病徵減對生活的影響
當確診患上ADHD,患者需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現時ADHD治療藥物包括中樞神經刺激劑及非中樞神經刺激劑,而部分中樞神經刺激劑屬長效藥物,效用可達14小時,以減少患者因忘記用藥而影響工作表現。而認知行為治療則有助時間管理及目標設定等能力。至於同時有情緒共病的患者,或需同時接受相關治療。
張醫生分享一位男士因患上焦慮症而求診,經診斷後發現他原來於童年時已患上ADHD。此患者自小學業沒有大問題,並於澳洲修讀金融科技(FinTech),因而未有察覺患上ADHD,直到成年後工作表現受影響,並患上情緒共病才察覺有異。他畢業後任職資料輸入員,工作性質沉悶但簡單,惟他仍處理不好工作,經診斷後才發現工作表現或受ADHD病徵影響。他接受ADHD及焦慮症藥物治療後,解決了兩者所引起的症狀,亦轉了工任職程式員,做著喜愛的工作,工作表現理想,去年更移居加拿大,生活不再被ADHD病徵所困擾。
以上資訊由張漢奇醫生提供
關於香港成人專注力協會
香港成人專注力協會(The Hong Kong Let's Talk ADHD)為註冊非營利慈善組織,擁有稅收豁免資格(編號91/18083)。機構由專業人士與倡導者創立,旨在提升對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的認識與理解。協會致力於為受ADHD影響的個體和家庭提供全面支援,激發潛能並創造平等機會。協會的使命是透過知識、資源及聯繫,啟發受ADHD困擾的人士,共建美好社會。
想了解更多資訊,可到香港成人專注力協會網頁查詢:http://www.letstalkadhd.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