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在深切治療部仿彿遊走於生死邊緣,而使用適當的技術有助支援受損的重要器官,爭取多一點時間給藥物發揮功效或手術後癒合,當中體外循環技術為深切治療部的常用技術。深切治療科專科冼維正醫生表示:「我們把患者的血液引出體外,經過不同處理,再把血液引入回病人體內,透過支援基本器官功能,以維持垂危病人的生命,有部分技術更可以同時排走有害物質,加速病人復原。」
體外循環技術助維持器官運作
深切治療部內多是重症患者,大多已出現器官衰竭,如心臟或肺部衰竭等,需以較複雜的儀器來支援器官功能,而部分患者則剛完成大手術如器官移植,又或本身有免疫系統問題,體外循環技術都可有助這些患者維持生命及基本器官運作。此技術可應用在不同範疇,最普遍是腎替代治療,藉洗腎把腎衰竭患者的多餘水分及電解質排出體外。另外,如患者因感染而引起敗血病細胞因子風暴,細胞因子會降低患者血壓引致休克,使用體外循環技術有助把細胞因子排出體外,以改善休克情況。而體外膜氧合器(ECMO,俗稱人工心肺)亦是深切治療部中經常使用的體外循環技術。人工肺多用於嚴重肺部感染的患者,可暫時替代肺部功能,把氧氣注入體內,並排走二氧化碳,防止呼吸機引致的肺部創傷,加速肺部復原;而人工心則可應用在心臟衰竭患者身上,暫代心臟功能,以維持其他器官的運行。冼醫生解釋:「即使是晚期心臟衰竭的患者,亦有機會可藉人工心維持生命,達至能夠做到心臟移植的狀態。」
但要留意,一些患上不能根治的疾病,或晚期癌症病人,又或年齡較大的人士,可能不適合使用體外循環技術。而使用此技術時,有機會在放置喉管時弄傷血管,另外,血液引出體外時需使用抗凝血劑,造成出血風險。
一個器官功能衰竭 增20%死亡率
生死一刻只在電光火石間,如想維持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最重要是「快」,當疾病已蔓延至多重器官衰竭的地步,即使有技術及科技支援,死亡率也很高。冼醫生憶起一名年輕患者在打球時突然暈倒,初步診斷為心肌梗塞,救護員為他進行心外壓並送至急症室,惟當時血壓很低,心外壓效果欠佳,患者心跳已停頓。急症室團隊立刻通知深切治療部團隊幫忙,把人工心肺放進患者體內維持循環系統,並爭取時間進行「通波仔」手術。最終手術成功,患者心臟功能逐漸回復,同時慢慢甦醒,並可移除人工心肺。如以上狀況下沒有使用體外循環裝置,大多患者或會不幸離世。
以上資訊由冼維正醫生提供

深切治療科專科冼維正醫生